小升初频道

70后父母束手无策:青春期要不要棍棒挫折教育(2)

  • 日期:2013-05-10 14:53
  • 来源: 学习乐园
  • 浏览:
  • 字体:[ ]

  郑国懿老师有相同的感受,“这一代孩子大多没有规则意识。他们认为规则就是约束,老师的管束是婆婆妈妈,总是不愿接受规则。”

  “如果学生的行为超出了规则、道德的底线,就应当有惩戒教育。一般选择打手是明智的选择,皮薄、肉厚、伤不到筋骨,打得疼且打不坏。”郑国懿说。

  这位老师注意到,家长对老师的期待也发生着改变:过去家长经常会对老师说“就当是你的孩子,该打就打”,而现在,老师稍微对学生加以惩戒,就会有家长提出不同意见,告状到学校。

  表面上看,进入青春期,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自我判断。父母一代的价值观、趣味让他们感到乏味、枯燥,长辈对他们的生活失去了指导意义。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规则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峙。

  说起自己的儿子,郑国懿很满足。因为忙于工作,他与孩子共同相处的时间很少,但儿子很优秀,很少让他费心。他说,心里和孩子很亲密,但表面又和孩子比较疏远。

  几天前,他在百度搜索才得知:儿子当上了三好学生,被评为五四优秀青年。他很满意这种状态:父子之间敬而远,引导他成长,又静静地陪伴。

  儿子22岁生日,他以短信的方式送去了自己的祝福:“这些年,对你关爱太少,甚至没陪你吃过几次饭,拉过几次家常,觉得愧疚……”

  父母的巴掌能否拯救青春期的孩子

  “打孩子不是因为冲动,棍棒教育是必要的惩戒手段,为了让孩子记住教训,是纠正错误的一个方法,决不能经常打。适度的惩戒,会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唐永胜老师说。

  他认为,家长应当管好孩子的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服饰仪表、品行等方面。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会宁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锡武分析说,西部的家长往往秉持“不打不成器”的古老传统,教育手段有限,好像“不打就没有办法”,就“有失做父母的尊严”。

  据她的观察,在她的身边,超过一半的西部家长会选择打孩子的方式。她曾赴江苏如东考察当地的教育,她发现,面对教育青春期孩子这同一课题,东部家长更愿意“蹲下身子跟孩子做朋友”。

  王锡武副校长给西部家长的忠告是:当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正在早恋,父母要多想点办法,不能一味地严防死守,“应该正确引导,说透了,也就没了神秘感,孩子自然而然就平稳过渡了。”

  “‘90后’的孩子遭遇青春期,表面上很强悍,其实内心很脆弱,受不了一点打击,受挫能力极差。”王锡武说。

  这场有关青春期“控制”与“反控制”的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的角色从“司令员”转变为“参谋长”,以适应孩子的变化。

  郑国懿认为,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只要掌握了大方向,默默地陪伴孩子的成长就足够了”。

  这位老教师的建议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轻易不要用棍棒。在他看来,惩戒的方式有很多种,孩子的行为突破了底线才需要惩戒,但前提是“打要打得心服口服”。

  西北中学校长吴小钢则认为,青春期的家长与子女的矛盾主要问题在家长,“家长对时代的认识存在错位,真理其实并不是掌握在年长的人手里。时代发展太快了,家长固守着一些父辈的做人道德,在‘90后’孩子的身上就很可能要碰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蓉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比作是“狭路相逢”的战争,她认为家长们应该学做智者——“狭路相逢侧侧身,一定让孩子先过去,因为这是他的人生必经路,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胳膊总是拧不过大腿,狭路相逢定是勇者胜”。

  她还认为,“孩子是家庭中一个会停留18年的客人。家长对待这位特殊客人不是简单的客气和礼貌,而是给予应有的尊重,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

  (应采访者要求,鹏飞、王伟、李昊均为化名)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