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多大呀,放假前突然收到了好几封女同学写给他的‘情书’。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儿,怎么这事儿来得这么快。”杨昊是一个男孩的妈妈,暑假过后这个孩子就要上六年级了。
往年每到假期,杨昊都盼望着儿子能快点儿独立,不用再像个跟屁虫一样得每天带着他上班,但是现在杨昊陷入了更大的担心中:儿子已经明确表示暑假要一个人在家过,“他不会招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吧,我同意不同意呢?真不知道怎么办。”
确实,孩子的青春期总是在家长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到来,而青春期除了亲子间会矛盾重重外,早恋则是这个时候最为敏感的问题,“其他的事儿吧,怎么都好处理,唯有这件事拿捏不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多了不是,说少了还不是。”杨昊说。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由此带来的“无心学习”及他们更不愿意看到的情感甚至身体上的伤害。
这两年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人流季”撩动了人们的眼球,所谓“人流季”就是暑期结束后出现的人工流产高峰,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每年的寒暑假已经成了青少年性行为的高发期,因此假期的来临,对于不少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来说,如临大敌。
著名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说“无伤不青春”,“初恋的时候,谁心尖儿上没被刺过几刀?刺过了,痛过了,你就长大了。”都说青春的疼痛意味着成长,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希望这痛只能伤及皮毛,他们甚至希望孩子拥有只有成长的“无痛青春”。
当然,这需要智慧。
孩子用情感治愈成长的孤独
就在大人们胆战心惊地寻找着青春期的孩子“恋爱了”的蛛丝马迹时,孩子们便很配合地、大张旗鼓地“情窦初开”了。
“我爱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孩,他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对他了如指掌,因为我拐弯抹角地通过了他‘人人网’上的认证。”这是自称为“米虫”的女孩给饶雪漫写的一封信。
“米虫”的故事其实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过的情感经历:
“白天上学的时候,我有事无事都会转到他们班门前,后来我认识了他们班一个女孩,我和这个女孩只是点头之交,并不太熟,可是我常常故意去向她借课本,就是为了看那个男生一眼。唉,不过看到的经常是他的背影……”
“有时候,我一整天都看不见他一眼,我就盼着放学,然后稀里糊涂地写完作业,就上网等着他。他上线很准时,一看见他的头像亮起,我就忍不住地傻乐,心里像开了一朵花……”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爱上一个男孩的故事,但是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女孩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有特别的情感需求,因为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孤独感。”著名心理专家柏燕谊说。孩子要追求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决定,既然是独立,那就是不掺杂任何外界因素的,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独立的过程当中自然衍生出的一种情绪。
湖北十堰一个名为阿琅的女孩在给饶雪漫的信中这样说:“……我害怕孤独,即使我身边有好朋友,即使我每天都是欢声笑语的,即使我看起来很阳光很乐观,但是我就是很怕很怕,怕一个人上课,怕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怕一个人逛街。我无法忍受好朋友的离开,无法忍受我喜欢的人就这么离开我……”
“既然有了孤独感,孩子便一定想要去消除这种孤独感,就会去找朋友。这时候孩子会特别迷恋跟朋友的交往,会过度信任朋友,甚至还有些孩子会直接发展为早恋。”柏燕谊说,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在排解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孤独感。
更何况,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涟漪在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或早或迟地产生。因此,情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也是他们必须要学好的一堂课,只是当面对它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作好了准备。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