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择师,中学择校”这一不成文的“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接受。
对此,有关教育人士表示,小学老师是孩子们人生的重要导师,师生关系确实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但家长们追求的“择校”往往不是理性的,而追求“择师”更是难以实现。无论“择校”还是“择师”,都有片面性,孩子的自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不满:
名校里遭遇严厉老师
开学前夕,在某亲子群里有一位妈妈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女儿开学就要上小学二年级了,想当初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孩子弄进了一所名校。可是一个学年下来,我发现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而且老师对孩子总不能好好的鼓励,比如我觉得她写的字还算不错,可老师经常只给个“B”的评价,孩子每次拿到作业本都很沮丧。而且孩子说,班主任总是很严肃,很少笑,同学们都很害怕班主任。眼看着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有个做教师的朋友跟我说,在小学阶段,孩子最好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褒奖和鼓励,逐渐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学习会越学越带劲,所以小学阶段最好是“择师”而不是“择校”。我现在很后悔当初盲目地把孩子送去名校上学,很想开学后让孩子换一个老师。
对于这位妈妈的经历,网上的家长们讨论热烈,有的家长还道出了“小学择师,中学择校”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即孩子上小学时,一定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好老师,这可能与学校是否是名校没有关系。但到了初中、高中,孩子会更多被周围的风气影响,因此,要尽量为孩子选择好学校,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团队,这样,孩子才能受到好的影响。
一位儿子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学习环境。小学时,不一定要去一所很好的学校,而应该把孩子交给一个好老师;到了初中、高中,才需要让孩子上好学校,要为孩子选择一个风气好的团队。”
教师幸福指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广雅中学英语科科组长李建军认为,人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分中小学,能遇到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是学生最大的运气和福气。李老师表示,家长们追求的择校往往不是理性的,而追求择师更是难以实现的。哪个家长不想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负责任的老师教育呢?在一些客观的大环境无法被改变的时候,家长或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自我的专注度和追求度。很多人进入名校并不见得能成才和成器。很多人不是毕业于名牌学校却也谋生有道,飞黄腾达。
李老师说:“虽然我自己在名校里教书,但我对所谓的名校从来不会迷信,不是说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不重要,而是我认为我们最大的,急于解决的问题是提升老师的幸福指数和热情度数。不要令老师冷漠地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少的动力必然导致越来越少的成绩。”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