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数收”农业技术和新作物的引进-中国科技史话

  • 日期:2010-02-23 14:40
  • 来源: 学生社区
  • 浏览:
  • 字体:[ ]
  "一岁数收"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這一阶段农业技木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人們在对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 通过间作、套作、混作、轮作等技术措施, 合理安排种植, 充分利用天时、地利, 使一年内的收获次数由一次增加到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清代, 关中地区一般是二年三收, 运用了套种技术后, 有的地方一年可达到"三收".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前后农作物也能提高产量, 《甘薯疏》說: "若高仰之地, 平时种蓝, 种豆者, 易种薯, 有数倍之获."为实现"一岁数收", 除了要重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加强田间管理外, 特别要求土地肥熟, 那就是要深耕、多耕和多施肥料.

  "一岁数收"需要多施肥, 這也就促进了肥料的蓄积和施肥技术的发展.肥料的蓄积, 這时除就地取材以扩充肥源外, 还强调肥料的"酿造".肥料种类已扩大为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十大类.同时, 讲究提高肥效, 重视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地使用.由於"一岁数收"带來了较多的病虫害, 這也给人們提出了除虫灭病的新课题.

  玉米、甘薯和烟草等都是起源於美洲的农作物.15 世纪末, 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之后, 這些作物很快传播到了欧洲, 并逐渐遍及全世界.我国引进這些新作物是从16 世纪初、明代中叶开始的.

  最先引进的美洲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我国明代的许多地方志中已有记载.最早见於安徽《颖州志》(正德六年, 1511 年), 玉米很可能是在16 世纪初经由海路传入我国沿海和各省的.

  甘薯是万历年间引进的.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 在吕宋学会甘薯栽培技术,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回国时设法带回薯藤, 并且试种成功.甘薯是高产作物, 一般沙质土壤都宜种植, 成为当时救荒的主要粮食, 很受欢迎;不久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 逐渐提高栽培技术, 在华北较为寒冷的冬季也能留种了.明、清之际, 为推广甘薯而编写的著作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陈世元的《甘薯传习录》和陆耀的《甘薯录》等.

  烟草的原产地大概是美洲墨酉哥, 后來传至菲律宾.明中叶以后, 自菲律宾传入我国时音译为"淡巴菰".崇祯年间, 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 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