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3)

  • 日期:2009-09-17 09:0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一份内参打破僵局

    后来,杨学为所在的起草文件组根据大会代表的意见,起草了一份文件送给邓小平。邓小平对此很不满意。

    尤让杨学为记忆深刻的是,“由于‘文革’期间一切以政治挂帅,突出政治,所以,关于政审问题,我们起草小组写得非常细”。可是,9月15日,邓小平看完文件后,生气地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随后,他大笔一挥,不仅全部划掉,而且还连说了三个繁琐。

    关于这段历史,细心的杨学为都一一记在当年的那个会议记录本上。那本会议记录,如今他一直珍藏着。

    不单是杨学为期盼早日改革高考制度。由于会上不少人对“两个估计”仍心有余悸,在恢复高考的问题上,会议一再陷入胶着状态。最后,参加会议的人民日报社记者穆扬打破了僵局。

    9月3日下午,穆扬约请参加过1971年全教会的6位代表座谈,调查“两个估计”出台的经过。15日,人民日报社将穆扬署名的内参《全教会纪要是怎样产生的》,以《情况汇编》(特刊)的形式,报送中央,很快引起邓小平的重视。

    内参披露了张春桥、姚文元控制下的1971年“全教会”真相是,参会人员中仅1/3的人曾从事教育工作;会议领导小组12名成员中,原高教部、教育部无一人参加。

    看完人民日报社报送的内参,9月19日,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说:“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建国后的十七年,各条战线,包括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战线,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路线占主导地位,唯独你们教育战线不是这样,能说得通吗?”

    他还明确说:“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纪要》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话,有许多是断章取义的。《纪要》里还塞了不少‘四人帮’的东西。对这个《纪要》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限。”“‘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17年培养出来的,原子弹是1964年搞成功的。氢弹虽然是1967年爆炸的,但也不是一下子就搞出来的。”

    “采取直接招生的办法,并不是不要劳动,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到大学以后,重点是结合学习搞好对口劳动。到农村劳动也可以搞一点,但不能太多。”

    对于教育部的顾虑,邓小平说:“1971年‘全教会’时,周恩来同志处境很困难。1972年,他和一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谈话时,讲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勇敢的。这是要教育部门转弯子,但是教育部门没有转过来。为什么要直接招生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总之,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过去讲错了的,再讲一下,改过来。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

    这次石破天惊的谈话,后来以“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我一辈子参加的会议不计其数,但北京招生会是我参加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杨学为说,那次会议一直开到9月25日,也先后四易会址:起初会址在北京饭店,因会议延期,移至前门饭店;又因延期,会址再移至友谊宾馆。在友谊宾馆,先在主楼开,后移至配楼,最后又转移到专家套房进行。会议开始时,北京正值盛夏,到9月底天已转凉,一些代表就不得不通知家人寄送秋衣。一次招生会开44天,这也是建国以来的首次。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