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人文,课外拓展
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更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
课堂中介绍的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作品欣赏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标倡导:“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例如在上《古希腊的雕塑》这一欣赏课之前,可先安排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古希腊的雕塑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从报纸上剪贴有关雕塑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互相交流着,俨然一个发现者,专家。他们欣赏的兴趣一次又一次被激发,当他们享受着欣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时,谁的脸上还会有愁容呢?
值得一提的是,欣赏教学不应放任学生乱读,更不应强迫学生接受它,我们应有开放的思想,创新欣赏过程,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倡导借鉴名家评析,更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享受欣赏的乐趣。
2011-07-05 人教网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