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美术教学 > 正文

创新欣赏过程,享受美术乐趣

  • 日期:2012-06-24 08:38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创新欣赏过程,享受美术乐趣 资兴市一中 卢青凤

一次上美术欣赏课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于是问道:“你们不喜欢美术欣赏课吗?”没料到学生竟这样回答:“开始时,还感到很有趣,有新鲜感,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美术欣赏中理论比较抽象和所包含的美术技巧也难理解,美术欣赏课真没劲”。是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的照本宣科,根据教科书上对作品的定论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因繁琐而失去兴趣,学生喜欢形象、直觉,在知道作品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细细地去观察、欣赏、理解了。于是,在我们身边便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对欣赏画面比研究作品更有兴趣,课外自由欣赏与美术课内更有兴趣。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如果仅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方面入手去赏析,可能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感受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谓美术欣赏是指: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依赖于广泛的欣赏汲取优秀作品的养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熟悉作品后依然拥有欣赏兴趣,真正享受欣赏乐趣呢?

 

一、自赏自悟,乐在其中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时,常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作画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对作品停留于某些欣赏术语、名家定论上,对作品的评析不是望而生畏,就是人云亦云。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和提问来代替学生的欣赏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把作品欣赏的权力交给学生,倡导自主欣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欣赏。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曾记得有一本叫《小王子》的书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沙漠中遇到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求他画一只绵羊,这个人努力地画,有角的、没角的、生病的……但怎么画,小王子都说不对不对,最后那人画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个洞,并告诉小王子他要的羊就在这个箱子里。小王子非常满意,说:“这就是我要的羊。”我们能否从这个有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悟出一点道理呢?小王子要的不是他眼睛所看到的绵羊,而是他心里想象的绵羊。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如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被缚的奴隶》时,教材上讲述的主题是反映了争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但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皇为了加强其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故意塑造了这个痛苦的、垂死的奴隶的形象,目的是起到恐吓人民的作用。该同学还学着用威严的口气说:“谁不服从我的统治,就是这样的下场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