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评价时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展现。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因此需要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儿童情趣,想象力是否丰富,作品是否给人以美感等等。
问题三:忽视作品寓意——制约思维发展
一些老师对孩子的画没有读懂,评画时大而化之,随便看一眼,就马上凭着自己的经验下结论。经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画,乐颠颠跑到老师面前,兴奋地要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画,可是有的老师还没等孩子说完,就说:“这太简单了,不行,重新画!”孩子只好垂头丧气回到座位重新拿起画笔,可这时候他是多么的不情愿,他的积极性还会那么高吗?还有,在一次节日画展中,一位教师拿起两幅画就对我说了两句话:“瞧,这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这幅画不错吧!”。的确,这两幅画: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难以看懂。但我细细揣摩:一幅在构画技巧及色彩运用上略胜一筹,但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展现了一大片的绿色,一个小小的孩子带着心痛的表情,伸着长长的手,帮一只受伤的小鸟回到鸟妈妈的身边,周围飞舞着各种各样的鸟,鸟儿感谢孩子的神情是那么的热烈。整个画面强烈表达出孩子爱鸟、保护鸟的心态。这幅画以其想象的丰富,大胆的构图,强烈的爱心感染人,是儿童自由表现的结果,其独特的思维令我赞叹不己。作为老师怎能不分青黄皂白把它定为劣画呢?
对策: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更应多几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学生。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孩子,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以成人心去看待、评判儿童的作品,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儿童的作品,不但不能激发儿童再创作的欲望,而且会扼杀儿童积极性和创造性,
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是儿童心灵的流露,儿童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在画面中体现出来,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我们不能只感受作品的表层画意,应该从作品中细细品味儿童的内心世界。
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去领悟孩子的画,更应该保护孩子们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画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童真童趣。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儿童的作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是走进一个天真快乐有趣的世界,白云可以微笑,萝卜可以跳舞,白兔可以上学,老树可以成为爷爷……
2008-03-07 人教网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