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筵移暮景, 紫阁引宵烟.南栋歌尘合, 分阶舞影连.声流三处管, 响匝二重弦.不似秦楼上, 吹箫空学仙.
这是唐太宗的《三层阁上置音声诗》, 一番闲情雅兴, 道出人间仙子的滋味.赋诗, 是君臣间文雅的游戏.一次在洛阳, 太宗宴群臣于积翠池, 酒酣, 命大家各以历史事件、人物赋诗一首, 他自己先赋《尚书》:
日昃玩百篇, 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怠, 商辛亦沉湎.恣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 成名由积善.
魏征紧接着太宗的思路, 以西汉历史作诗:
受降临轵道, 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 观兵细柳屯.夜燕经柏谷, 朝游出牡原.终籍叔孙礼, 方知天子尊.
太宗说: `魏征每言, 必约我以礼'.有魏征在, 唐太宗的神经就不得松弛, 须臾不敢怠慢.然而在另一种场合——与近臣的宴饮中, 气氛就不一样了, 太宗尽可仰面捧腹.一次在这种宴席上, 太宗令近臣们相互嘲谑, 揭别人的短处取乐.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先嘲弄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身材瘦小而貌丑, 长孙无忌一诗道出:
耸膊成山字, 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 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应声回诗作答:
索头连背暖, 漫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 所以面团团.
长孙无忌生性怕寒, 长着一张圆脸, 冬天头戴大厚皮帽, 古人的袍服里面裆是开着的, 长孙却缝紧了裤裆.欧阳询的诗并不比长孙无忌赠送的诗更尖刻, 然而太宗在大笑后收敛起笑容对欧阳询说: `汝岂不畏皇后闻耶? '
李白与唐玄宗共处一个年代, 他的才气传到玄宗耳里是自然的, 玄宗特在金銮殿召见他, 共论时事, 李白当即挥笔成《颂》.玄宗大为欣喜, 赐食, 并亲自为李白调羹, 诏命供奉翰林.
如果把唐玄宗与李白的关系和汉武帝与司马相如的关系相比, 似乎前者的遗憾要多一些.也许是李白更不适合做一名臣下吧.李白空有凌云志, 他不愿只充作御用文人, 而玄宗恰恰只是在需要诗文时才会想到李白.在翰林中李白受到了皇帝的特殊重视, 但他从未受宠若惊过, 这是个性使然.玄宗未能得到李白的多少颂歌也罢, 但脱靴一事, 令玄宗和高力士这对主奴都有点受不了, 高力士终生以脱靴之事为耻, 得到了杨贵妃的同情.而李白的诗`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 把杨贵妃比作汉代赵飞燕, 杨贵妃初不以为意, 经高力士指点, 才悟出这种比喻是贬贱了自己.如此, 李白在玄宗的身边结下了两个冤家, 这岂是聪明的仕宦者做出来的事?
玄宗晚年枯寂悲凉, 往事耿耿于怀却又如幻影, 虚、实、死、生浑沌如也, 只有李白的《傀儡》诗能应对他的心情.在宫中, 人们常能看到毫无当年声色的老人在吟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 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 还似人生一世中.
李白和唐玄宗死于同一年, 一个在流落地当涂, 一个在长安冷落的宫院.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许多年以后常被唐文宗吟诵: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浦为谁绿? ……
唐文宗的诗斯文雅致, 澹泊悠远, 且看这一首:
辇路生春草, 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有首诗是奉唐武宗之命作的.唐武宗曾与一名宫女生气, 长时间冷落她, 后来气稍缓, 复召见她.当时柳公权在内庭充当文学侍从, 武宗对柳公权说: `朕怪此人, 若得学士一诗, 当释然矣'.柳公权几乎不加思索捏来一首, 代宫女发言:
不分前时忤主恩, 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 重入椒房试泪痕.
武宗闻诗, 心情顿时畅快, 前嫌尽释, 忙牵来宫女向柳公权拜谢.唐末期另一位有诗文雅兴的皇帝是唐宣宗.唐宣宗性情内向、沉着寡言, 武宗在位时, 他是皇叔, 以装痴为韬略, 保全自身, 他曾与僧人黄蘖同游, 观瀑布, 黄蘖咏得上联: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初知出处高.
宣宗的下联已胸有成竹: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两联似成偈语, 预示宣宗终登大位, 不久果然兑现.宣宗即位后, 对诗文的爱好益增, 大臣的诗也常得到他的琢磨品味.一次, 宰相荐李远为杭州地方官, 宣宗闻李远之名, 想起他的诗, 便对宰相令狐绹说: `比闻李远诗云"长日惟消一局棋", 岂可以临郡哉'.宣宗以为李远是个他事不问的棋迷, 而令狐宰相更了解李远, 回皇帝: `诗人之言, 不足为实也'.阐明李远廉察可任, 宣宗乃同意.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