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国玺及铭文
- 日期:2009-05-18 13:19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皇帝的“玺宝”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秦始皇统一中国,功超三皇,名盖五帝,为了位传万世,表现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开玉制国玺之风。尔后历代仿效,收集与刻制国玺成为帝王受命于天、镇国安邦的象征。有关秦代御玺,早期史书记载十分简略。关于传国玺的形制,大都说是用蓝田玉镌放而成,螭虎钮,印文为李斯篆书,可是印文的内容却其说不一。
据《宋史·舆服志》称:“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这传国玺之外的六玺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其中“皇帝”三玺用来处理国内事务,“天子”三玺用来料理外事活动。《史记》说秦王子婴颈上吊传国玺降刘邦,未提及六玺和其下落。因而秦是否另有六玺成为疑案。无论怎样,秦制七玺是历代帝王治玺必加仿效的旧制。
汉代有传国玺及八宝,皆以玉为之,玉螭虎钮。据《后汉书·舆服志》载:除传国玺及皇帝、天子(之、行、信)六玺外,还有“神宝,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宝,以封禅礼神”。同时,明确了玺、印、章的等级区别,在材料上,除皇帝用玉外,其他人只能依等级分别用金、银、铜。自此以后,等级制愈演愈严,《宋史·舆服志》说:“两汉以后,人臣者皆金印、银印、铜印。所制诸司用铜印,宋因之。”此外,在印大小上还规定了若干长度标准。三国时,魏文帝得传国玺,在其旁刻隶书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东晋时,自晋元帝历经数帝,因无玉玺,“北人皆云司马家是白板子天子”。(《玉奎谱》)但《晋书·舆服志》说:晋穆帝时有乘舆六玺,“遵秦不改”,可惜夫谈这些玺是金制还是玉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流落民间的传国玺失而复出,为此着重记述,指出此玺为“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钮,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魏、晋和南朝刘宋时期的宝玺,完全袭用汉制,不但“乘舆六玺”的印文、铃用范围和汉代的六玺相同,其质地和钮式也模仿汉玺。北朝和隋的宝玺制度有了若干变化。隋代国玺有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