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准备(PPT显示):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 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 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 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 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