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爱(3)

  • 日期:2011-10-08 09:35
  • 来源: 寻找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 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 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 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 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 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 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 《〈爱的艺术〉前言》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 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 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 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