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4)
- 日期:2011-09-28 09:37
- 来源: 学生家园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4、组织者。在新课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荣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在小组之间表现出来。班主任应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5、研究者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凡事从做中学,摸索前进,这期间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得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操作规程。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班主任要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专家。
6、外交家。班主任作为课改宣传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接触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学校各种管理人员、社会上的各种人士等等,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就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协调多方关系的外交家。首先,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班级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学生的目光平视,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其次,班主任是联络其他课任教师的纽带。由于学科性质不一样,教学要求、授课方式、教学风格便不一致,课堂管理方式也不一样,班主任与各课老师之间便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再次,班主任要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最小管理单位,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一致的,班主任只有深刻理解学校领导的意图,并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还是沟通家校的桥梁。家长与班主任的心情一样,目的一样,都希望孩子好,但处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去协调和家长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拍。最后,班主任还要协调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班主任教育理念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只有把班集体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在了解、讨论、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思想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误区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摔打滚爬中成长,使思想得到不断地锤炼,才能改变空洞苍白的说教,使学生真正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这样说,今天的班集体是开放的,积极的,也是受学生欢迎的、容易接受的、富有意义的一种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