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3)
- 日期:2011-09-28 09:37
- 来源: 学生家园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6、班主任角色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应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的作用。
7、班主任角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则不同,他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结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主动联合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班主任应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主任工作,强调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争取更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三、实施新课程,重塑班主任角色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活动组织者”、“班级管理者”、“模范公民”、“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时期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倾听学生(listening to the leaner),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的与学生的想法共舞(dance with your ideas)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和道理。这样,班主任才能摆正位置,转变好角色,使班集体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1、 设计师。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所谓“自主化”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班主任的这种设计师角色,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倡导多让学生自主管理。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不一样,班主任就要设计针对性很强的远期、中期、近期培养目标。要设计规划班级的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月乃至每个星期的教育管理重点。
2、 学习者。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班级事务的权威,凡事居高临下,班主任的意见就是唯一正确的。此时的班主任,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敬畏。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很多不足马上暴露出来了。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控制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明显地感受到力不从心。学生已不在是班主任手中的一颗棋子,任由班主任摆布,他们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己见解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仅仅满足于原有水平已不能完全胜任班主任工作,应重新学习,在课堂中、在学生中、在活动中、在教育生活中学习。
3、 咨询者。青春年少是人最宝贵得黄金年代,是身心发育、励德睿智的关键时期。生命规律决定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身体与心理的发育是不同步的,这便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困饶。心理健康,如同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它与身体健康相比,更容易被成人世界忽视。一些成年人,包括班主任,往往简单化地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人的“本性”、“品德”和“智力”方面的问题,而用南辕北辙的手段来对待;或者,嘴上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行动上却又往往摆花架子,走形式,结果于事无补。另外,学生的心理困饶,还算不上是心理问题,只要策略科学,学生就会摆脱心理困饶的。班主任不仅应该同所有教师一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首先要做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就心理发展而言,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班主任应该通过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道德优秀、知智卓绝、体魄强健、美感丰富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