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国德育的现状是,虽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但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劝导与被劝导的关系,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而无视学生理解与否。于是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隔离,形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以上的误区呢?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有什么样的主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不难看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是贯穿整个德育实践的德育思想。正如福柯的至理名言: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事实上,以上的话语正是我国长期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统治的工具的思想的支配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教育更多地体现出工具理性,教师只是承担这样的责任:将社会的法则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法则,并使之成为其生活态度及行为习惯。根据这种工具性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社会化机构的教育赋予教师“话语权力”的合法性,教师就是用这样的权势话语传递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将外在的社会价值规范内化为学生人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天赋才智如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反思等都本质上被排除在外,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也就是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高化”和“人的矮化”。而教师自身也无非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中介,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到学生世界并施加相应的教育影响,通过实施教育以自身所承受和习得的话语形式传递给学生一代。话语为主体,人却成为客体,学生主体性消解而被权势话语所征服和支配。实质上,权势话语就是“社会主体”对“个人客体”的扭曲,权势话语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予人主体规定性的同时,使人受制于话语。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话语更新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