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成为记忆王-超级记忆四进程(8)
- 日期:2011-08-28 09:44
- 来源: 快学站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深刻的观察后,才可以使印象深刻化。反过来说,要印象深刻化,非要经过深刻的观察不可。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即使是极有训练的观察者,也难以把亲眼见到的事物作出正确的报道来。因为一般人对他自己见过的事物,总是观察得不够人仔细,报告时往往加进了自己的想象。所以,在不少犯罪案件中,几个现场目击者的证词往往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了破案的困难。
这是由于他们对突发事件既没有事先的记忆意图,也不可能冷静地观察,这样就极容易在主观的偏见中不自觉地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观察对于记忆有第一等的意义。因为记忆的第一阶段必须要有感性认识,又只有强烈的印象才能加深这种感性认识。从眼睛接受信息时,就要把它印在脑海里。对于同一幅景物,婴孩的眼和成人的眼看来都是一样的;一个普通人及一个专家眼中也是一样的,但引起的感觉不一样的,在观察时,一定要在脑海中打一上个烙印,这种烙印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一个只有光与形的几何体。
达尔文曾对自己作过这样的评论:“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既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大凡智力商数高的人,其观察力总是不一般的高。科学家从平常的现象中可以悟出非同一般的规律,艺术家可以抓住一刹那间的事物特征而构思出美好动人的艺术形象,正是由于他们超人的观察力所带来的。
如果说一切思维活动始于记忆力,而记忆力又始于观察力。假如最初的印象是错误的,那说不上正确的记忆。又假如最初的印象是错误的,那就说不上正确的记忆。又假如最初的观察与过去雷同,那就不可能产生新记忆,更谈不上运用两次记忆的差异产生新的联想,推动思维的进一步开展了。
那为什么有的人观察问题往往有错误呢原因是:
1.人们只是对刚刚能意识到的一些因素发生反应,而事物的组成是复杂的,有时恰恰是那些不易被人注意的弱成分起着主导作用。如果一个人太过拘泥于事物的某些显著的外部因素,观察就会被表象迷惑,深入不下去。
2.只是对无关的一些线索产生反应,结果把观察、把思维引入歧途。
3.为自己喜爱或不喜爱之类的情感因素所支配。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一致的,就努力去观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4.受某些权威的现成的结论的影响,不敢超越雷池半步,人云亦云。这种观察毫无作用。
5.不能识别影响感知的全部因素。
在上述情况下,人们的观察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观察怎么做呢?
1.要尽可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不仅用眼,也用耳、用手、用脑记。
2.观察之前作好准备工作,即预先制定观察的计划、步骤,并熟悉对象的有关知识。
3.观察要系统全面、聚精会神、反复琢磨,有利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
4.要尽可能让多咱感觉器官参与观察、不仅用眼,也用耳、用手、用脑记。
5.观察要勤于记录。有记录才可以据此作出必要的总结。这些总结可以作为下次观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观人于微”、“观事于微“、”观物于微“着手锻炼,从观察速度、广度、深度这三个方面努力。
但这些仅仅是观察的一般方法以,如果具体要观察到某一图景,却还有具体的方法。
例如要观察日出,如果只是一般地粗略说出红霞万丈,朝阳东升,那毫无疑问是看不到细处。关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他观察得非常细致:从太阳与云的关系、太阳本身光和热的变化、周围云霞的色彩变化等因素来观察,结果得出一幅十分精细的具体的画面,试看他的一段文字: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的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闪闪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掠提耀眼的银器。可是,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