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阅读教学的五大误区
笔者曾上过一些新课标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研讨课,也观摩过不少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观摩课,很多课堂也较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些新理念。然而,笔者也发现,阅读课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现状:在很多阅读课课堂里,教师一开始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再由各组推荐成员展示成果。自始自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左一个“好!”右一个“不错!”“见解独到!”尽管有一些答案并不精彩甚至有错,也很少有老师指出。
整个课堂教学,没有了老师的适时收放,没有了老师相机指导,没有了老师纠误纠偏,也没有了老师总结提升。
反思: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丧失了老师这一“主心骨”,就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老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宽广的知识面而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也应该毫不谦让地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等主导作用。
误区二: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现状:有的老师把心思过多地用于课堂形式的设计上,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淡化学生对问题思考,注重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而淡化了对语言的品味和积累,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并不实在的内容。如“小组讨论”,本来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不少人改头换面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进而大加炒作。以致在一些教师看来,小组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有些教师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
反思:笔者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而是认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适时适度,而且,在具体运用时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讨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新度,就不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一定的难度,就缺少讨论的价值;没有一定的深度,就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又缺少老师的点拨与引导,那么,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未必好。
误区三:注重内容的“拓展”“迁移”
现状:此举由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演变而来,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环节上一种“时髦”现象。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频率,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迁移”,“拓展”、“迁移”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
反思:如此不分课型,“拉郎配”式的“拓展”和“迁移”,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绝对不可取。须知,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自己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是空中楼阁。
误区四:过分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现状: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以此淡化乃至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该强化语文的“人文性”。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联想成一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从而将语文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反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昭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语文教学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
误区五:过分倚重多媒体手段,淡化了文本阅读和语言的品位。
现状: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身份的“标签”来追求,甚至把阅读教学成功完全寄托于电教手段上多与新,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等轻重“武器”一齐上的阵势已屡见不鲜。
反思:由于不明白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过分倚重多媒体教学,加上课件的设计又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课堂上的尴尬在所难免。即使是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快速地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的思考;过多放映影视片断,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而过多的音乐,也干扰了学生阅读,同时也使学生阅读日趋浮躁。
误区一: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现状:在很多阅读课课堂里,教师一开始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再由各组推荐成员展示成果。自始自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左一个“好!”右一个“不错!”“见解独到!”尽管有一些答案并不精彩甚至有错,也很少有老师指出。
整个课堂教学,没有了老师的适时收放,没有了老师相机指导,没有了老师纠误纠偏,也没有了老师总结提升。
反思: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丧失了老师这一“主心骨”,就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老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宽广的知识面而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也应该毫不谦让地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等主导作用。
误区二: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现状:有的老师把心思过多地用于课堂形式的设计上,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淡化学生对问题思考,注重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而淡化了对语言的品味和积累,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并不实在的内容。如“小组讨论”,本来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不少人改头换面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进而大加炒作。以致在一些教师看来,小组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有些教师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
反思:笔者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而是认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适时适度,而且,在具体运用时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讨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新度,就不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一定的难度,就缺少讨论的价值;没有一定的深度,就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又缺少老师的点拨与引导,那么,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未必好。
误区三:注重内容的“拓展”“迁移”
现状:此举由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演变而来,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环节上一种“时髦”现象。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频率,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迁移”,“拓展”、“迁移”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
反思:如此不分课型,“拉郎配”式的“拓展”和“迁移”,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绝对不可取。须知,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自己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是空中楼阁。
误区四:过分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现状: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以此淡化乃至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该强化语文的“人文性”。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联想成一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从而将语文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反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昭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语文教学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
误区五:过分倚重多媒体手段,淡化了文本阅读和语言的品位。
现状: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身份的“标签”来追求,甚至把阅读教学成功完全寄托于电教手段上多与新,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等轻重“武器”一齐上的阵势已屡见不鲜。
反思:由于不明白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过分倚重多媒体教学,加上课件的设计又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课堂上的尴尬在所难免。即使是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快速地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的思考;过多放映影视片断,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而过多的音乐,也干扰了学生阅读,同时也使学生阅读日趋浮躁。
反思阅读教学的五大误区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反思阅读教学的五大误区相关的教案:
- 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2015-07-14
-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015-07-14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015-07-14
- 《野兔》教学反思2015-07-14
- 《盐的世界》教学反思2015-07-14
- 《天窗》教学反思2015-07-14
- 《菊》教学反思2015-07-14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2015-07-14
- 《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2015-07-14
- 《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2015-06-24
-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4
- 《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015-06-24
- 《小海星快回家》课后反思2015-06-24
-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2015-06-24
- 《旅行家树》教学反思2015-06-24
- 《梅兰芳练功》教学反思2015-06-24
- 《我爱三峡》教学反思2015-06-24
- 《茉莉花》教学反思2015-06-24
-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015-06-22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015-06-22
- 《春雨》教学反思2015-06-22
- 《观潮》教学反思2015-06-22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2
-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