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也“动”情——抓动词学古诗——人教版第九册古诗《望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碧水青山也“动”情——抓动词学古诗——人教版第九册古诗《望天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碧水青山也“动”情——抓动词学古诗——人教版第九册古诗《望天相关的教案:
- 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路旁的橡树》教2015-06-09
- 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教案2015-06-08
-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好汉查理》2015-06-06
- 《西门豹》教学实录2015-06-06
- 人教版第五册《灰雀》教学案例2015-06-06
-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2015-06-06
-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教学设计)2015-06-05
- 《果园机器人》教学实录2015-06-04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练习:翠2015-06-04
- 2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人教版三2015-06-03
- 人教版第六册全册教案4 珍珠泉2015-06-03
- 《燕子》教学实录2015-06-03
- 语文园地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2015-06-02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2015-06-02
- 人教版语文第5册第5单元19 赵州桥教2015-06-01
- 《小摄影师》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2015-05-31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2015-05-31
-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人教版三下2015-05-31
- 《画杨桃》教学实录2015-05-26
- 《和时间赛跑》教学实录片段2015-05-26
- 25太阳是大家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2015-05-26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29 古诗两2015-05-26
- 21、古诗两首导学案2015-05-26
-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22015-05-26
- 上一篇:夜书所见 学案
- 下一篇:《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