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前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相关的教案: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题2015-06-19
-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2015-06-19
- 第六课时 大树有多高2015-06-19
-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2015-06-12
-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第3课2015-06-06
- 3、比例的应用 第一课时 比例尺2015-06-06
- 2、圆锥 第一课时 圆锥的认识2015-06-06
- 第三单元 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2015-06-06
- 第四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2015-06-05
- 第二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2015-06-04
-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第6课2015-06-04
-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2)2015-06-02
-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2)2015-06-01
- 第一单元 第五课时 整理与练习(1)2015-06-01
-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四课时:圆柱2015-06-01
- 第六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2015-06-01
- 第三单元:比例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2015-05-31
- 第二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2)2015-05-31
- (增加在第5课时之前)用比例的知识2015-05-28
- 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2015-05-28
-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二课时:2015-05-27
- 第十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三课时2015-05-27
-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二课时:圆柱2015-05-27
- 第八课时 整理和练习12015-05-27
- 上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教材分析
- 下一篇:轴对称图形(新人教十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