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衬情 情境交融──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感
一、重视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真实的环境指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动人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目的。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蒋老师在本节课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导语,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开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 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 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通过拓展补充《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深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读悟结合,自由动情表达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在指导学生读懂沉思,倾吐情感这一板块时,通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练笔:周恩来可能在想( ),可能在想( ),还可能在想( )。为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好铺垫。接着马上反复引领学生读课题,让学生对文本的心理体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领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上又形成了一个“品读──深悟──诵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课题,对本文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无定法,用语文的情感去教语文,真正帮助学生入境入情,感悟文本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
以境衬情 情境交融──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感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以境衬情 情境交融──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感相关的教案: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2015-05-28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构分析、中2015-05-2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5-2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2015-05-19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15-05-18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快乐练习:同2015-05-03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和教2015-05-03
- 《爱我中华》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4-25
-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指导2015-04-2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015-04-1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2015-04-06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2015-04-02
-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快2015-04-01
- 爱我中华课文2015-03-28
- 在情境中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可爱2015-02-10
- 感悟中华文化2015-02-09
- 课文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课2015-01-19
-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2014-10-12
-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2014-09-29
-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2013-01-09
- 上一篇:走月亮教学反思
- 下一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