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案例
在上这一课的第三课时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不是还蕴含着其它深义?还没等我想好,上课铃响了,我匆匆上课去了。
在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所作的回答也仅限于课文中儿童团员们追赶大部队的内容。看来学生还没有发散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该怎么启发他们呢?我也默默思考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题目似乎还在告诉大家,要我们也像那些红小鬼一样,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体验一下那时艰难的生活……”
话还没说完,底下就有学生在轻声嘀咕:“难不成也让我们去走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显然学生的思维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边缘,他们最需要老师轻轻的一个指点。该怎样让他们突破这个思维的死角呢?我默读着课题,有了主意。
我首先表扬了那个学生,说:“如果有可能,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走一遍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未尝不可啊。其实我们的队歌已经告诉我们了一切。”
“队歌?”学生们一片惊疑。已有人在下面哼起了队歌,渐渐的声音响了起来,整齐了起来,等两段歌唱下来,下面的小手已成林。我不禁喜上眉梢,发现同样喜形与色的还有我的学生。
“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而向前进!”
至此,学生已能完全了解题目的深意,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起早上学生做操时,我默诵的挂在教室外墙上的名人名言来,为何不结合这个呢?我微微一笑,对学生说:“如果在你们刚才的发言中再加入挂在我们教室外面的革命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的话,会更完美。”
学生又是一次惊讶,还有点疑惑。我请一个学生到外面把这句话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我请学生融合他们的回答与这段话,于是很快就有人说:“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一往无前,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我也为他喝彩。
至此,这个题目所蕴含的意思,学生已是昭然于心了。但他们知道得岂仅仅是这样一道题目的答案呢?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案例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案例相关的教案:
- 《牛郎织女》教学案例2015-05-26
- 《凡卡》教学案例2015-05-22
- 《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2015-05-22
-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2015-05-19
- 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老北京的春2015-05-19
-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2015-05-19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5-18
- 板块预设要为生成留足空间——《十六2015-05-18
-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2015-05-13
- 军神的教学案例2015-05-13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案例2015-05-13
- 《顶碗少年》的 教学案例2015-05-13
- 《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2015-05-12
- 凡卡教学案例2015-05-12
- 《藏戏》教学案例2015-05-12
- 《草虫的村落》教学案例2015-05-12
- 穷人教学案例(第一课时)2015-05-08
- 《学弈》教学案例2015-05-07
- 《穷人》教学案例2015-05-07
- 《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5-07
- 《穷人》教学案例及反思2015-05-07
- “香甜甜”的滋味 ──《别饿坏了那2015-05-05
- 凡卡怎会识字——《凡卡》教学案例及2015-05-05
- “拖延”以后的精彩──《凡卡》教学2015-05-04
- 上一篇:利用“补白”,体验情感
- 下一篇:六下课文片断分析《莫泊桑拜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