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关于《红楼梦》文学欣赏课的教后记

时间:2015-04-12 09:25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上完《走进鲁迅》这个专题后,有学生微笑着同时用一点点恳求的语气说:老师,能否给我讲一讲《红楼梦》。我一听,非常高兴,我曾经不厌其烦的看《红楼梦》,每次看到动情处,总是潸然以致于泪下;我熟悉《红楼梦》的每一处情节,甚至对里面的古诗词曲情有独钟,不仅背诵了大量的篇章,而且曾经就这些诗词曲中的典故查阅过很多的资料,夸张一点说,上《红楼梦》我可以做到驾轻就熟。“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红楼梦》排名四大名著之首,作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实在有必要与学生共同欣赏。于是,带着充分准备之后的自信,带着对名著的热爱与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甚至带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我走上了讲台,准备花5——6个课时把《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点以及诗词曲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和欣赏。
  在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大致的故事情节时,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介绍人物形象时,有个别学生的思绪就已经游离于课堂之外,但我觉得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宏篇巨作,只上两堂课简直连皮毛也无法了解,再加上自己最喜欢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因此就上了《〈红楼梦〉诗词人生》一课,引发学生由诗词去思考人物的命运,由诗词去解读人物的形象。哪知道除个别女同学能在不自觉之中进入诗词的情境,与人物同生死、共命运,甚至有一个女孩子还情不自禁的掉下眼泪之外,更多的学生却毫无感觉,特别是男孩子,一脸的无奈和不解。于是上课之前的激情荡然无存,那滋味就像一个应考的孩子在考前做好精心准备的那门功课却没有考到,考的反而是自己丝毫没有复习的那门课一样,不仅无奈,而且痛苦。但在痛惜学生身上人文底蕴的缺乏的同时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对《红楼梦》缺少应有的热情?记得我班的个别家长也曾经告诉我,她们的孩子不喜欢看名著,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慢慢走进名著?
  在课程改革的洪涛巨浪之中,尽管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于刚刚跨入中学校门的初中学生来说,《红楼梦》显然还是太深了,特别是其中的诗词,处处是典故,字字有来历,要读懂诗词本身已是一大难题,还要力透纸背去体味人生,那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与命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很大,很难引起现在学生的共鸣,课堂出现冷场也是在所难免。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孩子没看过原著,对故事情节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形象也只是略知一二,对次要人物更是闻所未闻,缺乏必要的阅读基础,听起来就可能如同置身于云里雾里;另有一些学生在现实的喧嚣和浮躁中难以静下心来,走进名著,听这样的课就难免有味同嚼腊的感觉了;而熟悉《红楼梦》和古诗词修养较好的学生,特别是感情细腻的女生就会感兴趣。(一女生还要求我把教案和课件传给她。)看来,要引导学生欣赏古典作品,首先应该让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有兴趣,就能自主阅读,丰富积累;而积累多了,底蕴就能丰厚,兴趣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先迷住他们再说,使他们在不断的阅读中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其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而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朝得到提高,就能够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驰骋,并流连忘返,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喜欢古典名著,甚至能够与和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的《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停止对《红楼梦》的分析与鉴赏,尽管我已经备好了很多关于《红楼梦》的专题文学欣赏课,尽管希望让学生在对这部名著的阅读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尽管很想在讲解《红楼梦》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我所钟爱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我仍然决定忍痛割爱,给学生讲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后来我上介绍90后作家群的《少年作家知多少》和介绍温州文学的《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时,这种沉闷得让人受不了的教学气氛已不复存在,我从学生专注的眼神中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总之,适合学生的,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关于《红楼梦》的文学欣赏课失败后得出的一个教训,也是我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指导方向。

    关于《红楼梦》文学欣赏课的教后记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