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森林面积》教学案例研讨

时间:2015-04-11 09:48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教学过程〗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及数据的实际意义
  师:课前,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了一些数据,谁能来说一说你们收集的数据?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把某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某些问题作一些适当的追问。)
  (1)你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吗?
  (2)这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得到的?
  (3)如果同样要收集这些数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指导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请看一组关于植树方面的数据(出示教材第10页的情境图)。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认识近似数
  师:请大家注意,在图中有这么一条信息,“2002年我国造林面积约是747万公顷。”这4里为什么要用“约是多少”来表示呢?
  师:那么,这里所说的“小华一家去年植树12棵”为什么就没有加上“约是多少”的词语呢?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如果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与老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呢?
  师:为什么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指近似数)?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像这样的数我们叫作近似数。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中有哪些是近似数?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的特点是将近似数的认识置于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数据和教师展示的数据,讨论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中寻找出共同的特征,最后引出概念。当学生习得概念后,教师再次请学生找一找自己收集的数据中的近似数。这次寻找是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的一次新的认识。
  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是把原来需要教师引出的数据,改为让学生自己进行收集,这种微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为今天的课去作积极的准备。学生在汇报收集的数据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小结数据收集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准确数、近似数的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方法吗?
  2.判断某数(如某市人口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时,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森林面积》教学案例研讨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