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休眠》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物的休眠》教学设计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蝙蝠的冬眠和海参的夏眠使学生对动物的休眠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词句比较生动,所以不显得枯燥。我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几个板块:㈠、师生交流,兴趣导入。㈡、整体感知,了解内容。㈢、圈划词句,积累语言。㈣、探究自然,拓展阅读。并将努力在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联系经验,激发兴趣:
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经历和经验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对于动物的休眠,学生或许并不了解,但对动物的冬眠,学生肯定比较熟悉。因此,我从动物的冬眠开始交流,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将课外的信息导入课内,并能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兴趣,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二、自主学习,积累语言
课堂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场所,应该在开放、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应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的深入,体验的细微,积累的深厚将对阅读写作产生强大的正面效应。因此我将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和语言训练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并寻找方法、探索规律、指导表达。
三、积极探索,课外拓展
课文是个引子,要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自然科学,就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获得信息,在交流中积累语言,在理解中获得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动物休眠探秘卡,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收获整理,介绍,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动物的休眠》教学反思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蝙蝠的冬眠和海参的夏眠使学生对动物的休眠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词句比较生动,所以不显得枯燥。我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几个板块:㈠、师生交流,兴趣导入。㈡、整体感知,了解内容。㈢、圈划词句,积累语言。㈣、探究自然,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始终比较浓厚。本来学生对小动物就比较感兴趣,在导入环节中,学生纷纷将自己课外看到的知识向大家交流,我也做了充分准备,因此对学生的交流及时判断补充,激起了学生对动物休眠的兴趣。
语文和自然常识是不同的。在语文课上,仅仅了解动物休眠的现象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中充分讨论,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引导,使学生对“再也”“什么也”能加强句子语气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原来设问,拟人和语气词的运用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读起来饶有趣味,这也是对学生表达的指导,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在他们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有很多小朋友自觉使用了这些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润色。这一个过程,是学生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过程,更是学生将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
整个课堂教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和规范,老师应开始指导学生在品词品句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应将这一过程视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这应引起我的重视和深思。在课前准备时我也应做充分考虑,特别是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媒体时更应注意,应增强新技术带给课堂的正面效益,减少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烦恼。
《动物的休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动物的休眠》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的教案:
- 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2015-07-14
-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015-07-14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015-07-14
- 《野兔》教学反思2015-07-14
- 《盐的世界》教学反思2015-07-14
- 《天窗》教学反思2015-07-14
- 《菊》教学反思2015-07-14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2015-07-14
- 《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2015-07-14
- 《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2015-06-24
-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4
- 《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015-06-24
- 《小海星快回家》课后反思2015-06-24
-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2015-06-24
- 《旅行家树》教学反思2015-06-24
- 《梅兰芳练功》教学反思2015-06-24
- 《我爱三峡》教学反思2015-06-24
- 《茉莉花》教学反思2015-06-24
-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015-06-22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015-06-22
- 《春雨》教学反思2015-06-22
- 《观潮》教学反思2015-06-22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2
-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2015-06-22
- 上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下一篇:《爸爸的老师》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