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一枚金币

时间:2015-04-08 11:44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时间

12.7

主题

勤俭节约我光荣

教师

于建华

题目

一枚金币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学会勤俭节约。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是怎么做的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指名读、范读、激qing引读,在读中体会。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

 原来怎么使用

  学这一课后有什么改变

改变的原因(或不改变的原因)   

(一)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二)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学校评价

 

    一枚金币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