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片断赏析
案例: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自然段教学
1、就这样,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此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
生1:重阳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大家都去登高。
生2:重阳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去登高、赏菊、吃重阳羔的。
生3:重阳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的。
生4:还要插茱萸登高,表示吉祥。
……
师:同学们一说,老师真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来看一看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吧!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3、你能带着同学们去热闹的重阳节大街上看看吗?
指名读。齐读。
听了他的读,大家看清楚了吗?谁还能带大家去看看?
4、我们在重阳节的大街上走了好几遍,也看了好多热闹的场面。哪一副画面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你的脑海中了呢?你能用你的话,生动具体的描绘一下吗?先说给你同桌听听。
5、你能来说说吗?
生大堂交流。
通过你的描述,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6、同学们,你能将你感受的热闹的节日气氛,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齐读。
你读的真的太热闹了,还有同学也想来试试?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的热闹吗?
谁也能和他一样读出这种热闹的气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7、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段话读一读。
8、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这段话,然后请你联系他的经历和当时他看到的热闹情景,来说说他当时在想什么?
生自由读,大堂交流。
s:想着家人。
t:想念与家人曾经怎么样的情景?
s:一家团聚在吃饭、登高。
t:是啊,曾经在家团聚,一家子多么幸福快乐啊。而现在是怎样的情景呢?
s:很孤单的一个人。
t:是啊,他平时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了,又正好过节,你觉得他内心会是怎样想的呢?
s:觉得更加孤独、更加想念家人了。
t:大家觉得他还会想些什么情景、想起哪些人?
……
解读:
通过展示丰富的节日喜庆、团圆的照片和中国热闹的民族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充满欢快、热闹、团圆情境中,渲染了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过“佳节”的气氛。所营造的这种气氛与王维当时的孤单、寂寞、思亲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为下文更好的体会到王维当时孤单、寂寞、思念亲人埋下伏笔。
而接下来出示王维所见所感的时候,则配上哀伤的音乐。这种伤感的气氛弥漫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也流淌在了每个同学心里面。让这种感情渐渐地在学生心中浸润、弥漫,以至触动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此时则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与王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交流是真正的敞开心扉的对话。也正是这种对话促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和老师还有文本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和对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片断赏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片断赏析相关的教案: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6-09
- 《咏柳》赏析2015-06-01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5-31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片断设计2015-05-27
-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5-18
- 《习作3》 学生练说片断集2015-05-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2015-05-08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片断赏析2015-05-05
- 《小露珠》学习语言片断2015-05-04
- 丁丽老师《北大荒的秋天》实录片断赏2015-05-04
-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断与分析2015-04-30
- 《田忌赛马》的教学片断与评析2015-04-29
- 《装满昆虫的口袋》片断赏析2015-04-29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案例2015-04-24
- 《李广射虎》教学片断2015-04-23
- 《理想的翅膀》片断赏析之一2015-04-12
- 苏教语三下《10.大作家的小老师》精2015-04-11
- 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学片断2015-04-09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东方之2015-04-09
- 《嫦娥奔月》课堂实录片断2015-04-08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015-04-02
- 《学会查“无字词典”》片断及反思2015-03-30
- 哪吒闹海 教学片断2015-03-29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2015-03-29
- 上一篇: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案
- 下一篇:北师大语文第五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