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璀璨的明珠》说课设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教材特点的把握是上好这节课的重点。而且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就得领着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这节课上,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教材的处理。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充分地利用了课本上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对资料袋的使用,对导读的运用。对于略读课文的处理,我采取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完成课文前的导读。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有一部分比较难读难理解的词语。所以我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们专门去认读。在词语的理解上,我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学生读词语的时候,根据他们在几遍的读文和自己的阅读积累,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二是如果学生对词语理解不到位,我就引导他们在学习导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在扫除了这些障碍后,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找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香港的。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采取的是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为的是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能扩大自己的思路,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动起来。之后是指导朗读。
学习方法的渗透。这篇课文虽说比较短,但因为不少字不好读,所以要是能够读通,也需要费一番周折。于是我采取的是同桌换书读、用符号标出对方的读书情况、根据同桌的标记自己再读等教学小策略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读书上还有问题,我将再采取两个人共用一本书来读这篇课文,为的是利用同桌来约束、督促自己。在汇报资料上,我采取循环说的方式,是让学生抓住自己查找到的一条自己能记住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后面的同学不能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为的是避免学生一读资料就坑坑巴巴,别人也喜欢听的现象。我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学生能记住自己一条自己已经熟悉的资料,对于别人汇报资料,他们也会注意倾听。在检查学生读词的时候,我采取开火车的方式,目的是随机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但开火车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动起来了,但大多数学生动不起来,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取的是“你读我也读”的教学策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进来。有的时候,一些教学小策略的使用,确实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改变。
教材的处理。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充分地利用了课本上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对资料袋的使用,对导读的运用。对于略读课文的处理,我采取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完成课文前的导读。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有一部分比较难读难理解的词语。所以我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们专门去认读。在词语的理解上,我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学生读词语的时候,根据他们在几遍的读文和自己的阅读积累,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二是如果学生对词语理解不到位,我就引导他们在学习导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在扫除了这些障碍后,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找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香港的。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采取的是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为的是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能扩大自己的思路,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动起来。之后是指导朗读。
学习方法的渗透。这篇课文虽说比较短,但因为不少字不好读,所以要是能够读通,也需要费一番周折。于是我采取的是同桌换书读、用符号标出对方的读书情况、根据同桌的标记自己再读等教学小策略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读书上还有问题,我将再采取两个人共用一本书来读这篇课文,为的是利用同桌来约束、督促自己。在汇报资料上,我采取循环说的方式,是让学生抓住自己查找到的一条自己能记住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后面的同学不能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为的是避免学生一读资料就坑坑巴巴,别人也喜欢听的现象。我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学生能记住自己一条自己已经熟悉的资料,对于别人汇报资料,他们也会注意倾听。在检查学生读词的时候,我采取开火车的方式,目的是随机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但开火车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动起来了,但大多数学生动不起来,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取的是“你读我也读”的教学策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进来。有的时候,一些教学小策略的使用,确实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改变。
《香港,璀璨的明珠》说课设计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说课设计相关的教案: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香港,璀璨2015-06-04
- 香港,璀璨的明珠 教案2015-06-01
-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5-31
-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2015-05-22
- 香港,璀璨的明珠课文2015-05-22
-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5-19
- 《香港,璀璨的明珠》练习题2015-05-18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2015-04-06
- 24香港璀璨的明珠导学案2015-04-02
-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2015-03-30
- 上一篇:《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 下一篇:趣教《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