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生的童心意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应该是他们主体精神的本质特征,因为他们还是一个孩子。充满“童心”的心灵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纯真的、本质的心灵;充满“童心”的思维才是积极的思维,思维的童心化才是“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语),因为这是他们为自己而活着并思考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呈现出一种所谓典型的“主体形式”,如“提问式”,教师连续提问,学生连续回答,有时教师还连续追问。这种“主体式”教学,表面上看去,教师提问一步步深入,学生主体精神一步步提高,但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这种“主体式”教学仍然是以扼杀学生生命力为代价换取课堂教学的表面繁荣。再如,“情境教学法”,这种“主体式”教学,大多是老师设置陷阱,让学生往里跳,作为自由主体的学生为了提高所谓的能力,在老师的诱惑下也只能往里跳。还有“牧羊式”,这种“主体式”教学大多是上课一窝蜂,下课闹哄哄,因为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行为,要么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么什么也不做,做个“局外人”,下课了事(学生的成果也就消亡了)。在这种“主体式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真心何在?如果说有,也只能是被老师异化了的学习真心,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习真心了。
和重塑学生的童心意识相关的教案:
- 对“老师应有创新意识”的思考2015-01-26
- 七彩的童心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