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时间:2015-03-28 09:13来源:网络收集点击:字体:[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