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
23古诗两首
这篇课文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一、诗题较长,细细品味,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
二、虽然都是写六月的西湖,但前者写的是雨天,后者写的是晴天。
三、前者写了云、雨、风、水、山、船、地、楼8景,借雨景写实景。后者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且只写了莲叶、荷花两景。
四、前者所写之景动态多(翻、遮、跳、入、吹),变化快,(“未”“忽”)。后者则侧重于表现静态美、色彩美(无穷碧、别样红)、壮阔美(接天、无穷)
在教学两首诗时,可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
一、紧扣诗题,初步感知
这两首诗的题目很长,应该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准确停顿。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诗题明白了些什么。学生会发现题目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非常清楚,学生明白了,自然也会停顿了。再一比较,会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的西湖。
二、比较内容,想象画面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西湖的什么美景呢?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可将它分成两类,分别是云、雨、风、水,雨景;山、船、地、天,实景。也可按雨前、雨中、雨后来讲。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夏天的雷阵雨来想象画面。
云如“翻墨”,仿佛让人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扩散的情景;“未遮山”雨来得快,来得急;雨如“跳珠”,给了人形象鲜活的动感,“乱入船”,一个“乱”字,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像个调皮的小孩,像个无拘无束的精灵!再如这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来了一场狂风骤雨,迅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包括心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要理解了“毕竟”、“接天”、“无穷”、“别样”,想象出画面的色彩美、壮阔美可很不错了。教学此诗时有个小插曲。有个学生问:“题目写送别好友,怎么诗中只字未提?”我当时也是一愣,转而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
“我认为他们分别是依依不舍,谁也不愿触动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认为是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把他们全都吸引住了,都忘记了。”
“我认为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写下这首诗,送给友人林子方。”
……
对于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
三、诗歌作结,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一首写了雨天的西湖,一首写了晴天的西湖,你们知道哪一首诗既写了雨天的西湖,又写了晴天的西湖?学生会想到苏轼《饮湖上初雨后晴》,可让学生记住,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
附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2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相关的教案:
- 《金蝉脱壳》教案2015-05-05
- 早 教案2015-05-05
- 《落花生》教案2015-05-04
- 落花生教案(第二课时)2015-05-04
- 《晏子使楚》教案 (第二课时)2015-05-03
- 《秋思》教案2015-05-03
- 《儿童诗两首》随堂练习2015-05-03
- 北师大版三年级《我想》教案2015-05-02
- 《金色的鱼钩》教案设计2015-05-02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设计2015-04-30
- 《一件运动衫》教案2015-04-30
- 《白杨》教案设计2015-04-30
- 《猴王出世》教案2015-04-29
- 与象共舞(教案)2015-04-28
- 拉萨古城教案2015-04-28
- 《与象共舞》教案2015-04-28
-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2015-04-28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2015-04-28
- 《窃读记》教案学案设计2015-04-28
- 9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2015-04-27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2015-04-27
- 松鼠教案2015-04-27
- 《打电话》教案设计2015-04-27
- 五年级语文教案——《与象共舞》2015-04-25
- 上一篇: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 下一篇:《与象共舞》导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