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片断)
出示:路线图
师:吴运铎半夜就动身,翻山越岭来到煤窑,他瘦小的身子挑着沉重的煤走过山头,毫不容易来到半山腰,煤却撒了一地,这一整天他没挣到一个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
师:吴运铎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仅仅是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吗?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出示并齐读);
“孩子,你怎么啦?”
“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
……
“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你吃过饭了吗?”
“我不饿。”
母亲含着眼泪,默默地给我打来洗脚水。
这里少了母亲的一句对话,只是写母亲含着眼泪,默默地给我打来洗脚水,难道她看着被饥饿和疲劳压倒的亲骨肉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交流:
(a生:孩子,累坏了吧?要是不愁饭吃,妈才不忍心让你去呢?
b生:孩子,你的命也和我们一样苦哇,家里那么多人,眼看都挨饿,妈也实在没办法呀?
c生:孩子,实在撑不住,就改天再去挑吧。
……
分角色个性化的朗读 (读时补充母亲的心里话)
然后同桌分角色读
齐读对话 劳累了一天挑回来的还有……(艰辛 坚强的意志 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懂事的孩子 )
懂事而又坚强的吴运铎没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为了解除全家饥饿的威胁,第二天一早,只喝了碗野菜粥,强忍着伤痛,终于把煤挑到了车站。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这对吴运铎来说,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
反思: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失落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使阅读成为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填补文本空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同时使学生亲历文本,加强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为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和张扬个性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该片断中,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吴运铎挑煤的艰辛,激发学生对他艰难生活同情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然后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让学生猜母亲心里会和孩子说些什么?挖掘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猜文本中背后的潜台词。
“猜”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学生在猜母亲的心里话时,兴趣浓厚,而且气氛热烈。学生并不是盲目地猜想,而是能够联系前文内容的感悟,这是对材料理解的延伸,同时吴运铎这个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显得更加丰满。
《劳动的开端》教学案例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劳动的开端》教学案例相关的教案:
- 《学会看病》教学案例2015-05-05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及2015-05-04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2015-05-04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案例与2015-05-03
- 《杨氏之子》教学案例2015-05-02
- 《白杨》教学案例2015-05-02
- 《猴王出世》教学案例2015-05-02
-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2015-04-28
-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2015-04-28
-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2015-04-28
-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2015-04-27
- 《新型玻璃》教学案例2015-04-27
- 《落花生》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4-25
-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2015-04-25
-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2015-04-25
- 领悟表达方法——《走遍天下书为侣》2015-04-25
- 学会看病教学案例2015-04-23
- 《晏子使楚》教学案例及反思2015-04-23
- 《最后一分钟》教学案例2015-04-23
- 晏子使楚片段教学案例2015-04-22
-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2015-04-22
-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评析2015-04-20
- 刷子李教学案例2015-04-20
- 景阳冈教学案例2015-04-20
- 上一篇:运用读书方法,体会母子情深──《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 下一篇:《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