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舞记》教学的二点看法
5月30日,学校针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在语文组中开展了公开课的展示。我选择的是冰心的美文《观舞记》。
著名的教育家窦桂梅说:“教师的进步不在于经验的积累,而在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在过后的工作中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于是,公开课已不是目的,课后的自我总结才是重中之重。在积累和实践过程中,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有两点看法。
1:“以舞导入”过于简单。作文讲究的是龙头凤尾。同样,一堂好课除了内容要充实之外,好导语将会成为成功的一半。在看了大多数的关于本课的教学后,发现大多教师,一上课便放舞蹈,孰不知这根本还未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像是鸭子被赶上架。
要肯定的是,舞蹈的观赏给学生以感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在看舞蹈前能够让他们自然而然有想要看这舞蹈的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的想法,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示: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发出自己的感慨。曹植在《洛神赋》中就曾这样描述“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白居易面对醉心的舞姿,留下了这样的语句而“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晏几道则道出了“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将自己心中的美,记录在案,同学们肯定记得,在西游记中,只有一集的内容是有关于舞蹈的,而这舞蹈就是来自古印度“天竺。”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这段舞蹈,请你们注意观察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等方便,再用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段舞蹈。
2:“品读课文”粗枝大叶。
a:分析语句有章可循。许多教师总是将分析句子的方法与文章割裂,总是单独讲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可当他们自己来说原因时,教师则只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想法,而并未将方法贯穿其中。
这是摘录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当中的2个片段。“我认为第13段写得好,非常生动形象。”“老师,我喜欢第17自然段。”话音刚落,引起了一片共鸣。试问,共鸣在哪?生动在哪?形象在哪?学生的回答过于宽泛。师答:“确实,这一段用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无疑,教师的回答再准确不过了,然而学生却没有学到分析句子的惯用方法。“理论+实践”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分析前,教师应当强调,句子分析首先看是否有修辞,再看是否有特点,再说明这种修辞或是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时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也就成习惯了。这是笔者课堂实录中的2个片段。“我喜欢表演部分的第2句,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舞者绝妙的舞姿”“我喜欢16段,用了排比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还表现除了变幻的舞姿。相比之下,笔者的学生在分析句子的能力上有提高了。那么在别的文章中去分析句子,学生就有了方法。
b:比较教学融入课堂。看了一些关于《观舞记》的教案后,有些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将之与《安塞腰鼓》做比较分析。但也都只是作为一个问题。其实,比较教学可以不如声色的融入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如:(1)让学生解答“为什么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学生答语中包含了一点,从侧面反应了他们舞技的高超。此时,教师可抓住这跟线,延伸问:这和《口技》中的侧面描写有怎样的不同?(2)“看了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学生会联系到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解答。此时,教师又可以接着问:“这和《安塞腰鼓》又有怎样的相似点。”比较贯穿其中,这是点。最后再提出让学生比较2篇文章的异同点,让他们迅速回忆,以点带面,就能做出最好的总结。
总之,《观舞记》的教学与语文教学规律应当一致,注重课堂中的细节。
著名的教育家窦桂梅说:“教师的进步不在于经验的积累,而在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在过后的工作中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于是,公开课已不是目的,课后的自我总结才是重中之重。在积累和实践过程中,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有两点看法。
1:“以舞导入”过于简单。作文讲究的是龙头凤尾。同样,一堂好课除了内容要充实之外,好导语将会成为成功的一半。在看了大多数的关于本课的教学后,发现大多教师,一上课便放舞蹈,孰不知这根本还未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像是鸭子被赶上架。
要肯定的是,舞蹈的观赏给学生以感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在看舞蹈前能够让他们自然而然有想要看这舞蹈的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的想法,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示: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发出自己的感慨。曹植在《洛神赋》中就曾这样描述“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白居易面对醉心的舞姿,留下了这样的语句而“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晏几道则道出了“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将自己心中的美,记录在案,同学们肯定记得,在西游记中,只有一集的内容是有关于舞蹈的,而这舞蹈就是来自古印度“天竺。”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这段舞蹈,请你们注意观察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等方便,再用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段舞蹈。
2:“品读课文”粗枝大叶。
a:分析语句有章可循。许多教师总是将分析句子的方法与文章割裂,总是单独讲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可当他们自己来说原因时,教师则只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想法,而并未将方法贯穿其中。
这是摘录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当中的2个片段。“我认为第13段写得好,非常生动形象。”“老师,我喜欢第17自然段。”话音刚落,引起了一片共鸣。试问,共鸣在哪?生动在哪?形象在哪?学生的回答过于宽泛。师答:“确实,这一段用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无疑,教师的回答再准确不过了,然而学生却没有学到分析句子的惯用方法。“理论+实践”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分析前,教师应当强调,句子分析首先看是否有修辞,再看是否有特点,再说明这种修辞或是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时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也就成习惯了。这是笔者课堂实录中的2个片段。“我喜欢表演部分的第2句,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舞者绝妙的舞姿”“我喜欢16段,用了排比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还表现除了变幻的舞姿。相比之下,笔者的学生在分析句子的能力上有提高了。那么在别的文章中去分析句子,学生就有了方法。
b:比较教学融入课堂。看了一些关于《观舞记》的教案后,有些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将之与《安塞腰鼓》做比较分析。但也都只是作为一个问题。其实,比较教学可以不如声色的融入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如:(1)让学生解答“为什么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学生答语中包含了一点,从侧面反应了他们舞技的高超。此时,教师可抓住这跟线,延伸问:这和《口技》中的侧面描写有怎样的不同?(2)“看了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学生会联系到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解答。此时,教师又可以接着问:“这和《安塞腰鼓》又有怎样的相似点。”比较贯穿其中,这是点。最后再提出让学生比较2篇文章的异同点,让他们迅速回忆,以点带面,就能做出最好的总结。
总之,《观舞记》的教学与语文教学规律应当一致,注重课堂中的细节。
上一篇:《观舞记》教学实录2
下一篇:《观舞记》教学反思1
关于《观舞记》教学的二点看法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关于《观舞记》教学的二点看法相关的教案: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12015-04-09
- 《陌上桑》课堂教学实录2015-04-09
-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实录片断2015-04-06
- 《我爱这土地》教学简案2015-04-06
- 《不朽的失眠》教学构思2015-04-06
- 《琵琶行》教学设计12015-04-04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2015-04-04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简案2015-04-04
-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2015-04-03
- 《威尼斯商人》教学卡片:备教资料2015-04-02
- 《乡愁》教学设计12015-04-02
- 《隆中对》教学卡片:自读练习2015-04-02
- 《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2015-04-02
-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反思2015-04-01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015-04-01
- 《诗两首》教学设计12015-03-30
- 《故乡》课后练习教学引导2015-03-30
-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反思2015-03-29
- 《项链》教学片段实录2015-03-28
- 《雨的诉说》教学杂谈2015-03-28
-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2015-03-28
- 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夜)课堂教学2015-03-28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15-03-27
-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参考2015-03-27
-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 下一篇:《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