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
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看情境图,分组讨论: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本组是怎样算出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本图形是对称的
(2)蓝色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白色图形
(3)数方格得面积(全数)
(4)“化整为零”,缩小范围,从而简便地数出面积
(5)大面积—小面积=蓝色面积
二、巩固反馈:
做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讲评
方法:1、直接数格子(不满1个算半格)
2、图形所围部分的基本图形—空白部分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讨论
教后反思: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
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看情境图,分组讨论: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本组是怎样算出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本图形是对称的
(2)蓝色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白色图形
(3)数方格得面积(全数)
(4)“化整为零”,缩小范围,从而简便地数出面积
(5)大面积—小面积=蓝色面积
二、巩固反馈:
做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讲评
方法:1、直接数格子(不满1个算半格)
2、图形所围部分的基本图形—空白部分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讨论
教后反思: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2、5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5-08
-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2015-05-08
- 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反思2015-05-05
-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2015-05-04
- 第三单元 “观察小药箱”的教学反思2015-05-02
- 2、5、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2015-05-02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2015-04-28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2015-04-21
-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2015-04-20
-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两篇)2015-04-17
-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2015-04-14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015-04-14
-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015-04-13
-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反思2015-04-13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2015-04-13
- 求积的近似值的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08
-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2015-04-08
-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一2015-04-06
-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材第 18 页内容2015-04-04
-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2015-04-03
-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地毯上的图形面2015-04-02
- 《动手做》的教学反思2015-03-24
- 《复式统计表》教学案例2015-03-23
- 教学也需要等待——《比较小数的大小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