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营造探究氛围----《平行线的特征》教学与反思
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此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组织,扮演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本文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为例,浅谈课堂教学组织中重视营造探究氛围的做法与感受,供同行评析、借鉴、指正。
情景描述:
师生问好后,首先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我估计∠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随即抛问“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猜角度的形式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猜想,主动参与思维,营造了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良好的学习情境。
接着让学生辨别三线八角;之后展开平行线特征的探索活动。
师:当 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 1:(上台展示)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同时发现∠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发现的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成功、自信的情绪,同时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
生 2: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生:认同 (齐声)。
师:板书平行线的特征,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 3:(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此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很快调控课堂,按计划进行,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是不能这样教的,直觉告诉我有些慌乱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课堂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主体地位,也许会出现转机。心意已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疑问。果不出所料:
生 4:不对,你们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生 3:(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众生:愕然!
生 5:(上台指正),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生 3:(裂嘴咋舌)。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难免走错道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 6: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鼓掌。
鼓掌肯定无疑是对发言学生的 “最高奖赏”,教师要带头学会欣赏学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同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既有良师又有益友的、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随着学习气氛的浓烈,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正准备收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生 7:我们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与其他角比较,可以发现同样结论。
(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情景描述:
师生问好后,首先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我估计∠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随即抛问“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猜角度的形式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猜想,主动参与思维,营造了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良好的学习情境。
接着让学生辨别三线八角;之后展开平行线特征的探索活动。
师:当 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 1:(上台展示)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同时发现∠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发现的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成功、自信的情绪,同时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
生 2: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生:认同 (齐声)。
师:板书平行线的特征,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 3:(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此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很快调控课堂,按计划进行,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是不能这样教的,直觉告诉我有些慌乱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课堂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主体地位,也许会出现转机。心意已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疑问。果不出所料:
生 4:不对,你们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生 3:(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众生:愕然!
生 5:(上台指正),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生 3:(裂嘴咋舌)。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难免走错道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 6: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鼓掌。
鼓掌肯定无疑是对发言学生的 “最高奖赏”,教师要带头学会欣赏学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同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既有良师又有益友的、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随着学习气氛的浓烈,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正准备收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生 7:我们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与其他角比较,可以发现同样结论。
(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重视营造探究氛围----《平行线的特征》教学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重视营造探究氛围----《平行线的特征》教学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实际测量》的教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1
- 上一篇:一节数学复习课
- 下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