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丝不苟(gǒu) 把(bǎ)玩 固执(zhí)
二、新授:
㈠示标:
1、自由朗读课文
2、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 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f、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㈡师生共同研讨:
1、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
2、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第5小节作者这一感受、慨叹是针对这些而发的:是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4、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5、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6、“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答案见教参
三、测标:
1、作者笔下贝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用“贝壳作钱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5小节的实际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课文、写作特点
详见课参p54
1、揣摩作者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丝不苟(gǒu) 把(bǎ)玩 固执(zhí)
二、新授:
㈠示标:
1、自由朗读课文
2、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 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f、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㈡师生共同研讨:
1、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
2、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第5小节作者这一感受、慨叹是针对这些而发的:是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4、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5、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6、“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答案见教参
三、测标:
1、作者笔下贝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用“贝壳作钱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5小节的实际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课文、写作特点
详见课参p54
和《贝壳》教案相关的教案:
- 十四松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教案(苏教版七年级2015-04-08
- 十三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十二凡尔赛宫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鹤群》教案(语文版)2015-04-08
-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2015-04-08
- 《卖油翁》教案12015-04-08
- 《女娲造人》教案5-62015-04-08
- 《清平乐·村居》教案32015-04-06
- 《伟人细胞》教案22015-04-06
- 席慕容《贝壳》阅读练习2015-04-06
- 《望岳》教案2015-04-06
- 《七颗钻石》教案42015-04-06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22015-04-06
-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案12015-04-06
- 《秋颂》教案22015-04-06
- 《犟龟》教案32015-04-06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2015-04-04
- 《我若为王》教案62015-04-04
-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课教案2015-04-04
-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2015-04-04
- 《归园田居》教案12015-04-04
- 《童年絮味》教案22015-04-03
- 《秋颂》教案12015-04-03
- 上一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
- 下一篇:《邓稼先》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