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你一定会听见的》综合能力测试

时间:2015-03-17 10:18来源:乐学点击:字体:[ ]
一、读下面句子,给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雪花飘落在路边一zhǎn(    )孤灯的面(    )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róng(    )化了……

2.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    )奶粉的声音,爸爸打pēn ti(    )的声音。

3.“pū(    )!”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刻间,它们全逃(    )了!

4.小狗忙着kěn(    )(    )头,小金鱼用尾巴(    )水。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辩、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

(    )

2.把玻璃纸柔成一团,然后泠听它缓缓梳展的声音。

(    )

3.愉快动听的声音,代给我们快乐,槽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    )

三、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当________吹过柳梢,当________拂过明月,当________扑过巨浪,当________横越山岭,你总听到写什么吧!(寒风  台风  清风  大风  微风  狂风  轻风)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qián(    )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lǜ(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jí(    )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1.为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qián(    )lǜ(    )jí(    )

2.解释词语。

(1)充耳不闻:

(2)无动于衷:

3.为什么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

 

4.木头人有什么表现?

 

5.上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6.把文章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比较这两者句式有什么不同。

 

(二)“声音杀人”之谜

声音能杀人吗?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上就有过声音杀人的记载。东吴孙坚之子、小霸王孙策在和敌将交手时,大喊一声,敌将吓得坠马而亡。声音不是成了杀人的元凶吗?不过这种声音使人致死的事件是极少的。而真正能使人死于非命的是自然界中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次声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的魔王。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的帆船在由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不料20多年后,一艘商船竟然在火地岛岸边发现了这只失踪的帆船。船上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完好如初。船长的航海日记字迹依稀可辨,就连已死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其中一海员的骷髅仍守在舵轮前,在舱口的甲板上有3具骷髅,10个值班人员都在工作岗位保持着工作姿态,6个在舱下休息,在遗骸上还有褴褛的衣服。他们神秘的死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不少人对船员的遇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是死于天火或雷击吗?不是,船上没有任何燃烧的痕迹;是死于海盗之手?不,死难者遗体上看不到死前打斗的迹象;死于饥饿或干渴?也不是,船上储存着足够的淡水和食物。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很长时间一直是个难解的谜。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遇难者死亡之迷。原来,他们死于风暴产生的次声。

次声,又称亚声或低声,是一种耳听不见的声波。通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频率从20赫兹到20000赫兹。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

为什么次声能杀人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似(0.01~20赫兹)。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烦躁、耳鸣、头痛、失眠、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肝肾功能失调。严重时还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和颅腺的固有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内脏振坏而丧命。目前,科学家正在利用次声的性质研制一种神经麻痹武器——次声炸弹。尽管眼下正处于研制阶段,但科学家已经预言,只要次声炸弹一爆炸,转瞬之间,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将统统死亡,无一幸免。次声武器可以穿透15米厚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即使躲进防空洞里、坦克中也难逃厄运。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不摧毁建筑,但它强大的杀伤力会大大超过中子弹。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加以说明。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直接从第二段写起不是更简洁吗?

 

(三)听觉的作用

我们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有时候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耳朵来听的。

眼睛是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可是我们同时也得承认,眼睛是最会骗人的。举一个极普通的例子来说,我们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得多,如果坐上飞机,在高空中用照相机给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各照一个相,就会发现摄的太阳是一样大小的。谁会想到,在这个每天接触到的日常现象中,从古到今,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直受着眼睛的欺骗。这个现象对迷信眼睛的人来说,是一个讽刺。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眼睛的作用,只是说明眼睛虽然有非常广阔的活动范围,可是它是有缺点的。我们不要迷信眼睛,小看了耳朵的作用。

耳朵的活动范围虽然小,可是它的作用也不只是听听讲话,听听音乐。它还有其他的特殊作用。在某种场合,它比眼睛做得更好。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也是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器官往往是相辅的。我们的手能够做工作,是*眼睛来监督管理的,失去视觉的人,手就只能在暗中摸索了。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是*耳朵去监督管理。一个从小失去听觉的人,他的嘴巴就只能说几声:“噢噢!啊啊!”成为哑巴。

声音有三要素。第一是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变化:振幅大,声音就响;振幅小,声音就轻。第二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频率的变化:频率大,声音就高;频率小,声音就低。第三是音品,指声音本身的特征,决定于声波整个的形状。嘴巴在发声的时候,是*喉头送气的轻重来调节响度,*声带的张弛来调节音调,*口的张合和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来调节音品的。如果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那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发音有没有错误,更谈不上控制发声器官来校正这种错误了。因此大多数的哑巴之所以成为哑巴,倒不是因为发声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听觉器官出了毛病,以致无法学习语言。可见耳朵不仅是听话的器官,还是讲话的器官呢。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正在发言的人通过一个麦克风和一个听筒来听自己的发言,并且使发出的声音延迟一段时间才回入听筒。这时候由于回来的声音来不及起校验修正的作用,就会使发言人的语言和语调失常。如果延迟的时间相当长,搅乱了发言的监督管理系统,那时候发言人就根本讲不下去了。

耳朵对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贡献,也有比眼睛优越的地方。眼睛只能看见物质表面的形状,耳朵却能从声音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几个人唱同样的歌,许多乐器演奏同样的曲子,即使是响度相同,音调相同,但是这些歌声、乐声还是各有特点,可以凭耳朵一一辨认出来。声音的这一特点就是音品。任何一个发音体,发一个声音都有一个基本频率,但是除了这个“基音”之外,还会同时发出频率两倍、三倍、四倍于基音的几个“倍音”。这些倍音的数目和强弱是随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而不同的。因此每一发声体都有它特有的音品。由于音品跟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就会反映出发声体的结构情况和形状特征,使我们有可能以耳代目。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门外有熟人走过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看见这个人,也可以凭脚步声辨别出这个人是谁。这种以耳代目的作用是十分可贵的,我们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应用它,就是在生产技术上也要应用它。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且就日常生活说。

过去使用银币,辨别银币的真伪,不是看颜色而是听声音,搀铜多的声音特别响亮,而且余音袅袅;搀铅的几乎不能发音。检查陶瓷器的好坏,也是听声音,好的敲起来声音很清脆;开裂的在“秃”的一声响过后就没有余音。西瓜的瓤生在皮里边,眼睛看不见,挑选西瓜就用手指弹一下,声音清脆的表示瓤还生,发声重浊的表示已经熟透。人的肺生在胸腔里,眼睛看不见,医生检查肺部一般都用听诊器来听,有时还用手指轻轻敲击胸部,从声音来推测肺的情况。

在工矿业生产上,耳朵是安全的保障者,因为它比眼睛更会发现问题。一个车间里几十台机器同时开动,眼睛所能照顾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要是机器真的出了毛病,首先警觉到的还是耳朵。因为一台机器在安全运转的时候,声音十分平稳,而且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听见哪里的机器节奏不寻常,就可以断定这机器出了毛病。在矿山,巷道里最容易发生的危险是顶板的塌陷。检查顶板是否会发生危险,就是用小锤子对顶板轻轻敲击,像医生检查肺部一样从声音来试探顶板上面看不见的岩层情况。如果发出的声音很清楚,那就表示顶板很好;如果发出的声音很重浊,或是一种嗡嗡声,那就表示顶板岩层已经裂开,有塌陷的危险了。

在渔业上,渔民大都会从鱼群游动时发出的声音来确定鱼群所在。例如马来半岛渔民,在捕鱼之前,总是派一个听音员潜入水中去侦察鱼群的动向。我国福建的渔民根据多年的经验,更能从鱼的不同叫声来确定鱼的多少和行踪。据说,黄鱼的叫声有“哗啦”“咯咯”“哥罗”三种,前两种叫声表示鱼群既密且厚。如果叫声时高时低,表示它们在向北游去,应该向北去追捕;如果坐渔船里听到前两种声音大,后一种声音小,那就表示鱼在海的底层;如果听见三种声音都大,那就表示鱼群已经浮游在海水的中上层,并结集在一丈见方的范围内,要赶快撒网捕捉了。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眼睛和耳朵都只是我们人类跟物质世界相接触而取得感性知识的工具,它们所反映的总是现象、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我们要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加以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在认识的过程中,眼睛和耳朵的职能只限于提供感觉的材料,至于整理和改造这些感觉材料成为概念和理论,使之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那是属于大脑的事情。这样看来,同样作为感觉材料的供给者的眼睛和耳朵,在认识的深化这个任务上,就不可以说谁不如谁了。

1.第2段举观察太阳的例子,用来说明什么?

 

2.第4段中“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耳朵去监督管理”这一句,说明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是________。

3.第5、6段说明了什么?

 

4.人们识别银币一般不看颜色而听声音,这是为什么?

 

5.第5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作用?

 

6.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耳朵有哪些作用?

 

7.从文章结尾看,无论眼睛还是耳朵,都应怎样判断感知材料?

 

8.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耳朵来认识、区别事物的经历,试举一二例。

 

【参考答案】

一、1.盏;jiá;融  2.chōng;喷嚏  3.噗;qǐng;sàn

4.啃;gǔ;bō

二、1.辩(辨)  2.柔(揉);泠(聆);梳(舒)  3.代(带);槽(嘈)

三、微风;清风;狂风;台风

四、(一)1.潜;滤;即  2.(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  3.因为聪明人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是好听的,而且是有益的。  4.对声音没有兴趣,没感觉,对外界一切都无动于衷。  5.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声音对人们的意义,只有用心听,用心感受,才可以充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  6.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就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在上文中更具有讽刺效果;陈述句语气平白,缺少应有的感情色彩。  (二)1.事理说明文。  2.逻辑顺序。文中在说明“次声能够杀人”这个事理时,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3.作比较。因为人们对中子弹还有些了解,但次声炸弹尚处于研制阶段,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真正效果,与中子弹比较就能够知道它的威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4.用孙策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生动有趣。直接写起也可以,但效果不如现在的这样引人入胜。(三)1.眼睛有时也会骗人。  2.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  3.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是讲话器官。  4.颜色上基本一致,但人们可以根据其发声的不同来分辨其中是否含有其他成分。  5.分类别和下定义;使读者对耳朵的功能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确。  6.可以听声音,可以监督嘴巴的发声,还可以从声音中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7.判断感知材料,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这样才能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  8.提示:从歌声中判断自己熟知的歌星;敲击一个物体推知其中是实还是空。

    《你一定会听见的》综合能力测试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