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未来。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某些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的理解。 2、 理解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问学生回答,检查预习情况。)
(附: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三、初读课文,正字音,理清结构。(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四、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 2、 解释下列词语: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解释下列词语: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二、分析课文(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三、归纳文章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主线:永久的悔(心中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2、内容:母亲的一生。(基本情况:娘家姓赵,家境十分贫穷,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不过五里,娘家—婆家,终其一生与红高粱为伍,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外出的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能见儿子一面。) 3、 中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孝经》 ①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早。② 后悔、无奈之情。③对已逝去母亲深切的思念。四、随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五、布置作业(小黑板出示)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附板书设计永久的悔
季羡林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提问学生回答,检查预习情况。)
(附: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三、初读课文,正字音,理清结构。(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四、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 2、 解释下列词语: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解释下列词语: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二、分析课文(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三、归纳文章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主线:永久的悔(心中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2、内容:母亲的一生。(基本情况:娘家姓赵,家境十分贫穷,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不过五里,娘家—婆家,终其一生与红高粱为伍,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外出的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能见儿子一面。) 3、 中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孝经》 ①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早。② 后悔、无奈之情。③对已逝去母亲深切的思念。四、随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五、布置作业(小黑板出示)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附板书设计永久的悔
季羡林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相关的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15-03-25
-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2015-03-25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2015-03-25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12015-03-25
-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42015-03-25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015-03-24
- 《组歌》教学设计2015-03-24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72015-03-23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42015-03-22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12015-03-21
-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52015-03-21
- 《蜡烛》教学设计2015-03-21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2015-03-21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2015-03-21
- 北师大版《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2015-03-21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42015-03-20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2015-03-19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02015-03-19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015-03-19
- 《观刈麦》教学设计42015-03-18
-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42015-03-16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说明2015-03-15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32015-03-15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1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