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张扬个性和勇于斗争的主题。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达到了非凡的表达效果。学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每位同学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身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速渎课文并完成:
1.圈出并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凛冽 脂粉奁
2.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雪景?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3.理解“暖国” “朔方”的含义。
三、细读品味
1.学生自己找出优美的语句,并朗读体会。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班中交流朗读并评价。
四、语言赏析
1.学生组内交流语句、词语的优美之处。
2.教师点评。
五、研读探微
1.请同学们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国”“朔方”的雪中分别去找)
2.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六、师生小结本课收获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结)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任选或另选一项活动:
1.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并朗读体会。
2.阅读鲁迅的<<野草>>一书
3.看电视剧 <<林海雪原>>
七 雷电颂
创意说明: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心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本文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主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等理解指导,将教学目标 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学生大体介绍〈〈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字: 嵇
词: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三、研读赏析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整合平台:
历史剧《屈原》光碟。
八、短文两篇
创意说明:
这是两首很富有感情的散文诗,要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并鼓励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搜集并了解“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自古以来,日是光明、希望的象征,月上理想、团圆的寄托。今天,我们看看,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二、整体感知
a.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b.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c.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
d.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提出关键词“日”、“飞蛾”、“夸父”、“月”、“嫦娥”,让学生思考这些词的含义。
三、内容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和黑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月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作者在〈〈月〉〉中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5.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含义。
6.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四、质疑释疑
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探究完成。
五、拓展延伸
1.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根据作者在〈〈月〉〉中所表现的意境,你能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向响。
时代背景: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打击日本侵略者。作者写作〈〈月〉〉,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有启迪性和鼓舞性。
九海燕
创意说明: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着课标中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论的指导,将教学目标 确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把握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广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理念:运用“台阶情景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第一台阶:问题情景)
有没有同学了解高尔基以及高尔基创作海燕的一些情况?
二、整体感知
(第二台阶:互动情景)
1.自读全文,找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四人一组讨论解决各自找出的疑难问题。
3.每组推荐一人提出本组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供集体探究。
三、研读赏析
(第三台阶:成果情景)
1.分小组有感情朗读,互评互荐。每组推选一人演读,边读边议:为何这样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你认为写得最好或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有哪些?四人一组互相交流。
3.每组推荐总结本组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第四台阶:拓展情景)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资料整合平台:郑振铎的《海燕》。
十组歌
创意说明:
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浪之歌〉〉是篇借物抒情之作,也是江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在这首诗里,海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衷肠。〈〈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艺术的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并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这两首诗要加强诵读,感受他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在书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浪花、雨……这寻常的事物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作者简介:见注释。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
(1)配乐朗读(大屏幕配以海浪、海岸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情景)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
(3)小组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集体配乐朗读(深入领悟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2)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发言。
(3)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析背诵。
(4)理解海浪的形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拔)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雨之歌〉〉
(1)配乐朗读
(2)学生模仿朗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3)集体配乐朗读(体会表现的思想感情)
2.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背诵。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见解。
(3)理解雨的形象(小组讨论,选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小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三、拓展延伸
阅读江伯伦组歌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四、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五、资料整合平台:
江伯伦〈〈组歌〉〉网址: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
创意说明:
“寻觅春天的踪迹”这次综合性学习,是以春天为主题设计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的学习资料都不难找到,故可将这三项活动按组分配给全班同学去做。
本次活动通过寻春、赞春、绘春三项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责任感,陶冶情操,并且在此活动中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前准备
1.依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a.寻春(编一棘自然日志) b.赞春(谱一支春天的赞歌) c.绘春(创作一幅诗话),提前两个星期布置任务,准备作品。
2.进行活动之前意盎然。
活动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以“春”的画面作衬底,展示〈〈春天在哪里〉〉配乐歌词,激发学生热爱春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春天就这样轻轻的走来了。人们脱去了笨拙的冬装,换上了时代感强、又十分轻巧的休闲装,树枝上吐出密密麻麻的叶芽,垂柳飘起了长发,花儿绽开了笑脸……“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中国早有寻春踏春的风俗,这种对春天的渴望和期盼,更象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民族情节。今天,让我们踏着春的脚步,合着青草的节拍,独自享受这春的韵律和魅力。
二、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各自的作品
2.每组选出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3.展示诗话作品
4.学生点评
5.老师总结
三、写作(任选一题)
〈〈我心目中的春天〉〉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写法指导:
1.要写得具体。写自己感受最深,记忆最深的景物,以一定的顺序,细细描绘,让人触之可感,读之有味。
2.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避免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
3.文章尽量写得生动,使你描写的景物在读者心中留下一幅美妙的图画。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的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15-03-25
-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2015-03-25
-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2015-03-25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2015-03-25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12015-03-25
-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42015-03-25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015-03-24
- 《组歌》教学设计2015-03-24
-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基础训练2015-03-24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72015-03-23
- 八年级语文教学评估课《保修》教案2015-03-23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2015-03-23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42015-03-22
- 人教版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上册)检测五2015-03-22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12015-03-21
-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52015-03-21
- 《蜡烛》教学设计2015-03-21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2015-03-21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2015-03-21
- 北师大版《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2015-03-21
-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小结2015-03-20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42015-03-20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2015-03-19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02015-03-19
- 上一篇:《苏州园林》的课改新教案
- 下一篇:《芦花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