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故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3.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时代看,古代作品一篇,现代四篇;从类别看,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节选一篇,短篇小说四篇;从作者看,中国小说四篇,外国小说一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学生都不熟悉,但学生对小说容易产生兴趣,且通过课内外阅读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深浅难易采取不同的教法,关键是要适当介绍小说的文体特点,要组织好精彩段落的教学。对学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物性格和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上。对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应该重点把握,以提高记人叙事的能力。在学习中把握小说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学生已接触不少,特别是第四册对《鲁迅自传》的学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鲁迅其人的认识,扩大了对鲁迅作品的阅读面。《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分别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和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虽然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颇有建树,但对于阅读甚少的当今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很多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几乎是零。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并课外阅读两位作者的其他代表性作品,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课文。《范进中举》选自古代名著,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原著,了解课文前后的有关情节,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同时这也扩大了知识面,体现了“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反映,从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远,扩得更宽。
4.建议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第七单元“自由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读不是为了写,而读写结合则是语文教学中被普遍认同的“共识”,所以说“读”好是基础,“读”好是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先在“读”上引导学生下功夫,不仅读懂小说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读得情节曲折于脑海之中,人物形象凸显于纸面之上,为学生的有感而发、评论小说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
Ⅰ阅读故乡
[教法]A.朗读法
本课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有必要注重朗读训练。诗歌教学无疑要加强朗读训练,但小说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特别是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B.创设情境法
这篇小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极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创设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情境,如用多媒体课件或资料片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印发文字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自查资料、课内介绍交流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创设最佳提问情境,鼓励学生钻研课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避免教师一人的讲读分析代替学生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
C.比较法
这篇小说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其中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在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中,小说的主题突显出来。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填表格对比、分角色表演对比等方法来比较学习,领会作品的主题。
[学法]A.预习法 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1年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的背景,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一定要布置预习。除了常规的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
B.朗读法 学生可采用以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为辅的方法。对话部分分角色,以求突出人物性格;重点段宜集体朗读,在浑厚的气势中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去把握小说的主题。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小说描述的情境中,将自己换位于其中某个角色,投入阅读。
C.探究法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①在课堂教学中,经讨论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②学生基本上由四人组组成研究小组;③各小组确定课题;④教师分别按课题特点合理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⑤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方式研究;⑥安排自习或写作课、活动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完成研究报告。
[导入 ]可以用回顾《鲁迅自传》导入 ,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还可以从人与故乡的关系导入 。
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无比眷念和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有关故乡的诗文。其中,有的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也有的抒写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激动与喜悦。鲁迅先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他的心情如何呢?
[突破]这篇小说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作者在小说中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在抓两个变化时尤其要突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可以从其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去感受其变化之大,再究其根源。由闰土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应是教学本课理想的突破口。
[探究]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悲凉”,母亲为什么会“悲凉”,又为什么“藏着”?
B.灰堆里的碗碟是闰土埋的吗?
C.“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
[实践]利用节假日回故乡看看或者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试着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里景与人的变化。
[拓展]建议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中的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
[教法]A.进行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开始,还可以从找出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着手,选择哪一种,应视不同程度的学生情况来决定。前两种是小说教学的一般教法,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其不足之处是教学过程 呈块状,缺乏整体性。后一种如果把握得好,等于抓住了小说的纲,可以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感体把握。
B.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重点描写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读课文后再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小说的主题就会突出起来。
[学法]
A.朗读法 学习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读得有情有味,突出人物感情变化的曲折。
B.形象再造法 这篇小说虽是一篇外国小说,距离现在已一个多世纪,讲述的故事也是学生所陌生的,但它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们并不陌生的,这就有利于在学习中用形象再造法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开教学,使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活起来。还可以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巧遇于勒”一部分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耳听心思,使小说中的人物浮现于脑海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形成评价,情意素质也就得以提升。
[导入 ]可以由简介莫泊桑生平创作及创作风格导入 ,也可开门见山,直奔切入点。
例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看看“我”的一家是怎样称呼于勒、怎样评价于勒的。
[突破]抓住一个“盼”字,带动全篇阅读。先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情节加以复述,突出小说设置的悬念;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原因加以复述,突出插叙,造成对比。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探究]
A.这篇小说和《故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其作用是否只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都具有唯钱是亲的特点,在这总的性格特征下两人是否也有不同呢?
[实践]写片断练习。A.观察你周围的人,选择一位,将他的言语动作及外表写出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B.观察一次活动,将其中某一场面写出来。
[拓展]读下面这篇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小说,想想它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叶夫斯基铁路的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碰见了。胖子刚刚在车站上吃完饭,嘴唇上粘着油,发亮,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冒出白葡萄酒和fleurd\'orange(法语: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刚跳下火车,拿着皮箱、包裹、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高个子的男学生,那是他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就叫起来,“是你吗?老朋友!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着你啦!”
“哎呀!”瘦子惊奇地叫起来,“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回,彼此打量着,眼睛里满是眼泪。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奇。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以后说,“真是想不到!真是出其不意!嗯,好好瞧着我!还是跟从前那么漂亮!还是从前那样仪表堂堂,大少爷!天呐!那么,你怎么样?发财啦?结婚啦?你看,我已经结婚了……这是我妻子露意丝,她娘家姓万增巴赫……路德派的教徒……这是我儿子纳发纳伊尔,三年级的学生。这是我小时的朋友,纳发尼亚!我们小时候是同学!”
纳发纳伊尔想了一想,脱下帽子。
“我们小时候是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从前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大家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拿纸烟烧坏一本教科书;我呢,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因为我爱搬弄是非。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啊!……别怕难为情,纳发尼亚。走到他跟前去……这是我妻子,她娘家姓万增巴赫……路德派的教徒……”
纳发纳伊尔想了一想,躲到他父亲背后去了。
“那么,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他的朋友,“你在哪儿做官?你做到几等官啦?”
“是在做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等文官,得了斯丹尼司拉夫勋章。薪水很少……嗯,可是求上帝跟它同在!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挺好的烟盒!我卖一卢布一个。谁要是一下买十个或者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打点折扣。我们总算混着过下来了。你看我原来做科员,现在调到这儿来,仍旧在科里,可是做科长了……往后我就在这儿做事。那么,你怎么样?恐怕你已经做到五等文官了吧?嗯?”
“不,我亲爱的,你还得说得再高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等文官了……我有两个星章了。”
瘦子忽然脸色变白,呆住了,可是他脸上的肉很快地向四面八方扭动,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的脸上、眼里,射出火星来似的。他耸起肩膀,弯下腰,缩成一团……他的皮箱啊、包裹啊、硬纸盒啊,好像也耸起肩膀,皱起了脸……他妻子的长下巴变得越发长了;纳发纳伊尔挺直身体立正,系好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大人……我……荣幸得很!斗胆说一句:小时候的朋友忽然变成了大贵人!嘻嘻!”
“唉,算了!”胖子皱眉,“干么用这种口气说话?你我是从小的朋友,用不着官场的那一套奉承!”
求上帝怜恤……您老人家说的什么话?……”瘦子赔着笑脸说,越发缩成一团了,“大人的恩情……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露……大人,这是我儿子纳发纳伊尔……我妻子露意丝,某种程度上的路德派教徒……”
胖子本想提出抗议,可是瘦子的脸上现出那样的尊崇、谄媚、恭恭敬敬的丑相,弄得那三等文官直恶心。他扭转头去不看那瘦子,伸出手去告别。
瘦子伸出三个手指头握一握手,全身伛下来鞠躬,跟中国人那样地赔笑:“嘻--嘻--嘻!”他妻子也赔着笑脸。纳发纳伊尔把两脚靠拢,制帽掉到地下去了。这三个人都感到了愉快的惊奇。
[简析]小说中的瘦子在初逢旧友时热情、健谈,可当他得知胖子这位旧友的官衔时立即张口结舌,与前判若两人,甚至连他的行李也同他一样缩成一团。接着从称呼、姿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握手也只敢伸出三个指头,真是一副奴相,连他的旧友胖子对他也心生厌恶起来。作者正是用对比的写法,强烈地讽刺了人性中某些鄙俗之处。
麦琪的礼物
教学导引
[教法]这篇小说以平淡琐事为题材,小巧而别致,情感真挚动人。阅读这样的小说应该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注意不动唇,不指读),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想想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怎样一个人?杰姆对德拉的感情怎样?小说是怎样刻画德拉的?小说又是怎样表现杰姆对德拉的感情的?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读后请学生复述,理清小说情节结构,然后再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的疑问做适当讲解。
[学法]A.复述法 学生默读后,请一位同学将小说内容按原文顺序,用自己的语言较详细地叙述出来,复述时注意小说的的情节结构,全班同学予以补充。这既是对读的结果的检测,又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同时这样又一次从整体上观照全篇,为进一步阅读作了铺垫。
B.讨论法 在掌握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后,围绕默读思考题展开分组讨论。这篇小说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讲的是平淡琐事,语言自然也浅显易懂,加上现在的学生太熟悉礼物了,所以讨论时一定都有话说,教师应适当引导,促成学生有意的探究。对讨论的问题不一定都有一致的答案。讨论中常会闪现思想的火花,这是最难得的,师生一定要珍惜。
[导入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欧?亨利的作品,所以可以从简介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导入 ,也可从有关礼物的话题导入 ,还可以从《圣经》故事导入 。
举例:说起礼物,同学们都太熟悉了。逢年过节、获奖、生日,大家总能收到不少来自各方的各种各样的礼物,同时,大家自己也是礼物的制造者、馈赠者。可不管是送礼的还是收礼的,恐怕很少有人感到因送礼时手头拮据而十分痛苦吧?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有关礼物的小说,看看它反映了送礼物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突破]紧扣对题目《麦琪的礼物》的探究来把握小说主旨,把握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中的两个贫穷的年轻人宁愿舍弃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对方买圣诞礼物,虽然他们的美好愿望落空了,但他们却得到了彼此最神圣的、充满爱的礼物----真诚。要把握这个主题,领会小说“含泪的笑”的风格,形成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可以围绕“作者为什么将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样的问题展开开放式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去感受、比较、分析、判断,进行热烈的思维体操,对人物形象等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探究]送礼物的主题大家都写过,试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与此文作比较,看哪一篇更加动人。如果不如课文,原因是什么?
[实践]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对“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这些问题有了思考,可以写成读后感,在班上交流一下。
[拓展]1.建议课外阅读《欧?亨利小说选》,进一步体会其小说风格。
2.下面是孙宴明的《哑夫妻》,可将它与《麦琪的礼物》作比较阅读。
哑夫妻孙宴明
他是个哑巴,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却说不出自己的感受。她是他的邻居,一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她一直喊他哥哥他真像个哥哥,带她上学,伴她玩耍,含笑听她叽叽喳喳讲话。他只能用手势和她交谈,可她能读懂他的每一个眼神。从哥哥注视她的目光里,她知道他有多么喜欢自己。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他便开始拼命地挣钱,然后源源不断地寄给她。她从没拒绝。终于,她毕业了,参加了工作。然后,她坚定地对他说:“哥哥,我要嫁给你!”
他像只受惊的兔子逃掉了,再也不肯见她,无论她怎样哀求。她这样说:“你以为我同情你吗?想报答你吗?不是,从12岁我就爱上你了。”可是,她得不到他的回答。
有一天,她突然住进了医院。他吓坏了,跑去看她。医生说,她喉咙里长了一个瘤,虽然切除了,却破坏了声带,可能再也讲不了话了。病床上,她泪眼婆娑地注视着他。
于是,他们结婚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人听他们讲过一句话。他们用手、用笔、用眼神交谈,分享喜悦和悲伤。他们成了相恋男女羡慕的对象。人们说,那是一对多么幸福的哑夫妻啊!
爱情阻挡不了死神的降临,他撇下她一个人先走了。人们怕她经受不住失去爱侣的打击来安慰她。这时,她收回注视他遗像的呆痴目光,突然开口讲话:“爱人已去,谎言也该揭穿了。”
人们谅讶之余,都感叹不已,这是一份多么执著的、浓厚的、像童话一样的爱呀!从此,她不再讲话,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恋爱中的男女仍会拿他们当做谈论的话题,他们常说,你听过那对哑夫妻的故事吗?? (《宝安日报》2002年4月25日)
[简析]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叹不已的爱情故事。作者对主人公“她”虽然未做细致的刻画,甚至没有一句外貌的描写,但我们分明能从她的言行中看到她的美丽。她摒弃世俗观念,设计和那与她同样高尚的哑巴结了婚,回报给哑巴哥哥一个健康人真诚的爱,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幸福。这篇故事非常感人,情节设计巧妙。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使读者更是受到强烈的震撼。
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在《范进中举》中作者描写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和一些丑恶的人物。作者从范进等人的活动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科举制度的罪恶。作者是持批判的态度来写范进和科举制度这一倾向性,应做为阅读全文的出发点。阅读中应注意对比写作手法的运用。岳父胡屠户从破口唾骂到“一路低着头扯了几十回”范进的衣襟,众乡邻从范母饿得两眼看不见也不理睬到拿鸡蛋、背斗米、搬桌凳,张乡绅从不认识到自称是范进“亲切的世兄弟”,这强烈的反差只因为范进以前是贫穷的老童生、秀才,而今中举了。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主题。课内精读范进喜极发疯这一精彩段落,理清描写的层次,分析对人物的刻画,还可以将这一段改为课本剧由学生演一演,感受小说强烈的讽刺意味,从而更深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建议将此篇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①人物性格的差异;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③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三方面。
《不朽的失眠》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唐代诗人张继为原型虚构的一篇小说。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已中进士但逢乱世未受任用的张继写成一个落榜的士子,是为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典型,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张继及其《枫桥夜泊》,课堂教学中反复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借助自己的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感悟,从而把握小说的主旨。在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方面,仍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作者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无一不饱含着诗人那哀伤、凄凉、愁苦的心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去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诗人失意凄凉的心境的。建议学习本课与(《〈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掌握议论文和小说的文体特点。
Ⅱ写作
[中心]评论小说
[方法]本单元的写作是“自由写作实践”,在前三个单元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了议论的能力,教师对评论的写法应加以指导。
小说评论的写法与一般文学评论的写法基本一致,分四个阶段:选题、鉴赏、解析、表现。
①选题,以小组为单位,在第四单元小说中选出一篇喜欢的小说,共同研读。然后每人选定一个方面写成评论。
②鉴赏,这是评论的前提,评论是鉴赏的结果。在第四单元学习中,学生已从不同角度赏析了小说,小组讨论研读是进一步的赏析小说。
③解析,这是评论者对小说的内容、形式、表现方法等所做的解释、分析和评价。解析小说时,要抓住三点:一是作者在小说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二是小说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三是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内容。一般说来,这些是从解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来反映的。
④表现,就是把自己的观点、见解通过理论性的文字表述出来。
[题目]自拟,要力求语言精练。
[提示]本单元写作可评论一篇小说,也可以将两篇或更多篇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将鉴赏的内容写出来,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还可以将课内小说与课外小说相比较,显示你较强的迁移能力。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的教案: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12015-04-09
- 《琵琶行》教学设计12015-04-04
- 《乡愁》教学设计12015-04-02
- 人教版2005年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测2015-04-02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015-04-01
- 《诗两首》教学设计12015-03-30
- 人教版2005年九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测2015-03-29
-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2015-03-28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15-03-27
-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42015-03-25
- 《周公诫子》教学设计2015-03-25
- 人教版2005年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测2015-03-25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62015-03-25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2015-03-24
- 人教版2005年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测2015-03-24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82015-03-24
- 《乡愁》教学设计72015-03-24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62015-03-23
- 《统筹方法》教学设计2015-03-23
-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015-03-23
-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2015-03-23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72015-03-22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42015-03-22
- 《乡愁》教学设计92015-03-22
- 上一篇:《孔已己》课例及点评
- 下一篇:《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