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课改同成长
2003年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市开始实施,乘着这一改革春风,我们王家畈乡全体教师乐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师生共同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各中学、各中心小学和各教学点,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使学校与课程改革同步成长。
一、 关注学校,使学校成为学习化校园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己任。要完成这神圣而伟大的责任,教师就必须成为学习型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保罗·朗格让提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各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为了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者,学校就必须构建成学习型的校园。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每位教师,并非是先有了非常清晰的理性思考以后再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的,而是先有了一些朦胧的新思路,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后才逐渐清楚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它缩短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周期,使研究者、思考者能提出强有力的、有效的教学改进措施。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让教师、学生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睿智;要让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探索精神,充满创新精神,充满碰撞的火花。教室里、校园里、办公室里都能感受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涌动,在发出思想的灿烂之花,到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校,使学校成为课改实验的加油站
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以前我们忽视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而关注更多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本身,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学校改革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来实现。
我们重视了课程改革培训。它为实验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我乡是宜都市边远的山区乡镇,山大人稀,学校硬件建设和配套设施等教学资源薄弱,师资力量贫乏。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中的“长效机制”与“短期效应”、滚动发展和螺旋上升的方式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先培训,后传教”的方法,分层选派学校中层干部、学科骨干教师接受新教材培训,部分教师还参加了省级培训、考察。我们组织了全乡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和以自我反思为主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将理论知识内化。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自上而下的互动式、参与式”培训方式,让市课改专家与实验教师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我们重视市教研室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请他们针对我乡、我校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分专题分层研讨。将新的课改理念在培训中内化,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能力。
三、关注学校,使学校步入教学实践的快车道
多年的管理工作使我们深深懂得:教学研究要回归学校,要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学校管理者要自觉地、长期地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去,从实践中,从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理论。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他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是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进行的,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具体问题。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就必须进行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以校为本的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他们围绕教育教学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四、关注学校,落实教学研究核心要素的“三位一体”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中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一) 提倡教师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 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教师教学的反思,要考虑直接目标是否合理?效率如何?直接目标是否与全面发展育人的目标相统一?间接目标是如何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
1、教学过程 的组织。想一想:教学活动各环节组织是否合理、流畅?各环节的活动容量、密度与学生注意、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否协调?教学过程 的全流程的完整与美感如何体现?
2、教学方法的选用。想一想,教学方法设计是否科学、实用?是否具有创造性?教法是如何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的?各类教具的选用是否体现直观性、实效性和先进性的?
3、学生的掌握程度、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 中,是否采用分层教学,学生是否各有所获,能力体现如何?作业 布置是否有弹性,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时间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感情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 提倡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
教师在反思的同时,如果能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就能携手迈进新课程,拥有新课程,共同进步。
因此,我们切实改造了学校教育的情境,营造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尤其突出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
(三) 积极主动聘请专业人员为学校排忧解难
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研究,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我们经常与市课改专家组成员联系,请他们对我乡的全体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因为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性研究,他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维更细腻。从教师本身说,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五、关注学校,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评价的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的评价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突出其教育价值。
我们建立了以“成长档案袋”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并注意了以下方面:
1、改革评价内容,建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内容体系;
2、改革评价的方式方法,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家长、教师参与共同评价方法;
3、转移评价重心,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课改实施近两年来,学校发展了很大变化。
在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考试关”的通过及升学率的高低;关注的是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而不再是“知识灌输”与“复制与迁移”;关注的是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而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下,我们更关注学校的未来,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今天;教师的持续学习与自身发展,而不仅仅“春蚕到死丝方尽”;关注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而不仅仅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将继续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和学校与课改同成长相关的教案:
- 新课改下的困惑2015-05-05
- 新课改,教师成长的沃土2015-04-22
- 解读新课标 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2015-04-08
- 课改培训要扎深根2015-04-08
- 初中语文“新课改”中几种现象的批2015-04-04
- 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2015-04-02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2015-03-30
-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2015-03-22
- 新课改对合格语文老师的几点要求2015-03-17
- 新一轮语文课改淘金——谈语文教学中2015-03-11
- 乘着课改的春风,我们在成长2015-03-09
- 我为新课程喝彩 新课程促我成长2015-03-03
- 春天随想-我看新课改2015-03-02
- 新课改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2015-02-28
-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2015-02-27
-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2015-01-26
- 语文课改,让我们喜来让我们忧2015-01-22
-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2015-01-12
- 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独立设计课堂2014-12-15
- 新课改,我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2014-12-01
- 浙江省2006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2014-12-01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2014-11-29
- 谈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整合问题2014-11-29
- 渗透课改理念 考查语文素养——中考2014-11-19
- 上一篇:作文教学设计的系列化和课型的多样化
- 下一篇:也 谈 “文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