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生:我心里想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
生:我心里想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生:我心里想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一)质疑问难
1.范读课文,思考:这课书主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2.简介白求恩。
3.提出不懂问题。
师你们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他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一起讨论解决。
(二)启发思考
(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略)
1.默读第三自然段(重点段),思考:当时的战斗情况怎样?
2.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读一读。
3.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4.(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思考: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讲白求恩不肯撤离阵地。
生:白求恩认为手术台就是阵地,他不能离开阵地,他要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生:“手术台”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台,“阵地”是打仗的地方,不是一回事。
师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这是比喻句,把手术台比做阵地。
生: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人叔叔的岗位在工厂,农民伯伯的岗位在田野,老师的岗位在课堂,医生的岗位在手术台,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解放军叔叔打仗时“人在阵地在”。白求恩决心不离开手术台,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做手术,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生:(齐)手术台就是阵地!
(三)引导争论
师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众笑)
师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
生: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的抗日战争,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所以不算客人。
生:不是请来的也应该算是客人。昨天晚上我们家吃晚饭时,小王叔叔来了,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我们没有请小王叔叔,爸爸照样称他为客人。”
生:(指着课本振振有词地)白求恩自己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难道白求恩撒谎?
生:那是白求恩谦虚,他本来就是客人。
(学生争论不休,一学生站起发表新的意见。)
生: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众笑)
师好!你能讲具体一些吗?
生:他刚来时就是客人,来久了,参加八路军了,就不是客人了。(众大笑)
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一家人。
师对!他跟谁是一家人?
生:跟八路军一家人。
生:跟中国人民一家人。
师好极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众:(脱口而出)看成自己的事业!
师谁再来说说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又不是客人。(听课老师鼓掌)
师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象。
(第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略)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生:三天三夜共有七十二个小时。
师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生:白求恩可能利用这短短的时间喝点水,啃一点干粮,又接着做手术。
生:这三个小时里白求恩探望伤病员,看手术后他们的病情怎样。
生:白求恩在给手术刀、镊子、盘子等进行消毒,为新的手术做准备工作。
生:白求恩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组织已经动过手术的伤员安全转移。
师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生:(齐)(争先恐后地)我借!我借……
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我根据儿童的心里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好懂。
一、巧设开讲,激发兴趣
一堂课可分为开讲、中间、结尾三个阶段。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讲,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我常用的开讲方法有六种。
1.创设情景。我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教室正面墙上挂着镶有黑边的周总理遗像。一上课,打开幻灯机,银幕上出现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上为周总理送行的动人景象:
灵车缓缓地开动,哀乐低沉地回响。我沉痛地开讲:“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悲壮的情景一下子就紧紧地扣住了孩子们的心弦,几十双眼睛都闪着泪花。
2.设置悬念。我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3.音乐感染。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一段录音,造成强烈的音响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精彩的马戏》,在轻快的音乐声和热闹的锣鼓声中,我兴高采烈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接着投影机打出了猴子爬竿、倒竖蜻蜓等有趣画面。学生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4.形象吸引。即运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电影、录相等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壁虎》,我准备了几只壁虎装在瓶子里,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对照课文来学习。学生仔细观察,兴趣盎然。
5.表情叙述。有些课文,我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情感的导语 或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捞铁牛》,我用了这样的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陷在河底的铁牛打捞上来……”孩子们听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产生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6.提出问题。在开讲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我除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外,还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
1.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我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旧的教学模式,经常在讲课前或讲课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或议论,或质疑,或问难,或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看法,或对课本中的文句甚至标点提出意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一次,我上《视死如归》的示范课,我把第一段的段意概括为“被捕”,第二段概括为“斗争”,第三段课文只有一句话:“敌人想用死来威胁王若飞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了。”我据此把段意概括为“失败”。我刚板书完,忽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宋老师,你概括错了,应该是胜利才对。”接着那学生解释:“第一段是王若飞被捕,第二段是王若飞和敌人斗争,第三段斗争的结果应该是胜利。”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补充:“敌人的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当时许多听课者都不禁称赞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敢于给老师提意见的精神。
2.启发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好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例如上《小交通员》一课,我打破了“逐段分析、层层提问”的旧框框,采用“中间切入,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随机应变”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说明立安“随机应变”的重点段,然后默读,看哪些地方最能说明立安“随机应变”?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围 绕重点难点,问到了关键处,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紧张的思考后,学生争着发言,情绪十分高涨,思维极其活跃。
3.引导争论,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我上课注意设计一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争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求异性。在教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突然有个孩子喊了一声“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新的意见进行讨论,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展开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我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讲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我问:“想象一下,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像什么?”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说:“像五棵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青松。”“像五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五只被激怒了的雄狮,怒视着敌人。”“像五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像五尊威武的雕像”……英雄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
三、精心结尾,延续兴趣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身难忘。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欣常一段精彩的录音,品味一幅美丽的图画,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介绍一本课外读物,演示一个科学实验等,把学生在阅读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教《蝙蝠和雷达》这课的结束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人们从荷叶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伞。”“人们从火药得到启示,发明了火箭。”“人们从大脑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脑。”……一下子就举出了十多个例子。尽管有的讲得不十分准确,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我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作活动。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点评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宋浔坚老师在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宋老师从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预习课文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他“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通过这些质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接着,宋老师又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他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老师运用质疑的方式层层逼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讨论后一个问题,又提出两个疑问:“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谁是一家人?”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宋老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可见,“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和《手术台就是阵地》相关的教案:
-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案例2015-06-05
- 《手术台就是阵地》读写练习题2015-05-27
-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2015-04-09
- 三年级 手术台就是阵地2015-03-13
- 30《手术台就是阵地》|人教版2015-01-26
-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2015-01-21
-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2015-01-07
- 30《手术台就是阵地》2014-07-15
- 三年级语文下册:《手术台就是阵地》2013-01-09
- 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2012-12-03
- 手术台就是阵地2012-07-15
- 上一篇:《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 下一篇:直观释义 学用结合《瀑布》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