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对比思维训练

时间:2015-02-26 11:58来源:乐学点击:字体:[ ]


在开始本期创造性思维训练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古老”的文章——《捕蛇者说》,看看据今1400年前的柳宗元是怎样用对比的思维方法写出这篇著名篇章的。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起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究竟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怎样流传至今的?它有何过人之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仔细研究文章的写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上千年,一定是它在艺术上有独到的特色和创造性。
仔细读读……再读读……难道你还没有领会到吗?答案是对比!
可以这样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一座对比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你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比有多少——
1. “蛇之毒”——疗效的显著
2. 捕蛇凶险——争奔走焉
3. 蒋氏家族的悲剧——专其利三世矣
4. 言说家史貌若甚戚——听说复赋汪然出涕
5. 乡邻之生日蹙——吾熙熙而乐
6. 乡邻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7. 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
可以说,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着这些对比展开的。其中每一项对比都达到了惊心动魄的感觉。蒋氏一家为生存而被迫捕蛇的悲惨境况,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深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从而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苛政猛于虎!
好,我们这样说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有点牵强。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下尝试,如果去掉了这些对比,会怎样呢?去掉了对比,文章就只剩下三句话了:
永州的农民因为政府的徭役和赋税而家破人亡。有一个姓蒋的农民为了逃避这些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操着捕蛇的行当。我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考察民情的政府官吏知道这一现状。
你看,这么干瘪的叙述,显然无法达到打动我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流传至今了。

对比思维的艺术价值
1. 当我们想要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也许是最容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对比比许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应用了对比: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
2. 对比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虽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对比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对比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从而,对比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速成
一、明确表达的目的
虽然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必把自己的表达目的说出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表达什么。比方柳宗元要表达苛政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潜藏在他所罗列的一系列对比之中。
比如世界名篇《最后一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改变人。所以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对比。小弗郎士的学习态度的前后对比、韩麦尔先生认真教书的态度的前后对比、其他人对上法语课态度的前后对比等。可以说,这些巧妙的对比使这篇小说的艺术性达到了极致。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跋语”,其仰慕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就是这样,对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所能对文章艺术价值的提高也是超凡的。

二、对比运用的两个角度
1. 两种境况的直接对比
好的和坏的、善的和丑的、懦弱的与坚强的……这些从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的事物,如果直接引用到文章中进行对比就是这一情况。这一思维集中表现在如议论、描写、叙述等之中。对比论证是一种有很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时的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在论证“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三个方面的阐发都采用了对比论证:
    a.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
    b.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
    c. 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以上三个方面均采用“如果……就……”句式,假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怎样,这就与正面论证构成对比。
    在论征“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也采用了对比论证:以三十几年的反面教训,即闭关自守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与正面论证相对比。
其他例证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
2. 同种境况下不同类属的对比
在一个相同的范围之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对比就是这一情况。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尔基的《海燕》、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可以集中思路来分析一下《故乡》。这篇鲁迅先生寄寓了深切感情的小说里,采用了几组明显的对比:
(1)记忆中的故乡生动活泼的景象与眼前故乡的萧条凋敝的对比;
(2)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与成年闰土的麻木讷言;
(3)少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与成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
这些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状况与农民生活之艰辛,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三、对比写作指要
1. 运用对比思维构思谋篇,要把对比的项写清楚。如果没有较鲜明的对比项而牵强对比,可能会造成不伦不类的现象。
2. 进行对比要明确写出造成对比的根源。如《捕蛇者说》中的对比项就是以“苛政”为落脚点,道出形成对比的根源是徭役和赋税。《故乡》中的对比是以“官匪乡绅”对农村经济的破坏为根源。
3. 对比的类型可以多样,一篇文章中既可以是正反那样的对比,也可以是同范围中的对比,就写作具体情况灵活而定。但是,对比运用好了,完全可以以其为主要手段而写成文章。


创造性思维训练题
下面有两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诗的妙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
    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分苹果的故事
李  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来信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分苹果。
    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两个故事确实让人扼腕兴叹,余味无穷。我也编一个分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故事相同。妈妈说好分苹果原则后,老大拿来工具在烈日下使劲地干起来。等到老大干完那块草坪的活儿,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下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巧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嚷着说:“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妈妈怒斥:“你的动机就不对。你干活儿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道:“可弟弟他们并没有干呀?”妈妈怒火冲天:“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离开,身后传来妈妈和弟弟的欢笑声。
    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前中国的某些地方,也许在今天乃至以后还在发生。

    对比思维训练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对比思维训练相关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