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与反思
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练习二十二第15题
[教例]
出示:农副产品收购站收购核桃450千克,收购的栗子是核桃的3倍,收购的枣比栗子少280千克。(后面的内容暂不出现)
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把题目读了几遍,小声在议论,(感到奇怪)这题怎么做?
生A: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这题怎样解答?
师:(惊讶狀)怎么,很难解答吗?
生A:不是,是不知道要求什么?
生B:主动地站起来,我知道,添一个问题就能解答了。
师:你们想添什么问题,谁来讲一讲?
(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
生C:收购的栗子多少千克?
生D:好象不好,还有第三个条件没用上。
师:(面带微笑)讲讲你的想法。
生D:题里还告诉我们,收购的枣比栗子少280千克。他没用到这个条件。我想这样添,收购的枣多少千克?
生E:一共收购了多少千克?
生F:收购的栗子比核桃多多少千克?
生G:还可以反过来讲,收购核桃比栗子少多少千克?
生H:收购的枣比核桃多多少千克?
生I:我也反过来讲,收购的核桃比枣少多少千克?
生J:收购的栗子比枣多多少千克?
生K:这个问题不用求了,题里已经有了,就是第三个条件。
师:(点头微笑)J你认为K说得有理吗?
生J:想了想,我同意K提出的意见,谢谢你帮我纠正。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问提,现在你们能解答了吗?
生:齐声说,可以了。
。。。。。。
反思:
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存在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与方法的现象,特别是二年级三年级,字认得不是很多,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不透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记忆,模仿,甚至猜谜的层面,我经常想怎样才能使学生认真审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试着不出示问题或提示,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条件间的关系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中的提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题目里有“问题”(只有条件,没有问题),激发其兴趣,改变学生读一遍后即动笔,只注意问题的不良习惯,使审题成为其自发行为,自觉地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想法,促进学生自觉审题,自觉地去探索数量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做题状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始信息中,多方面去思考,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例]
出示:农副产品收购站收购核桃450千克,收购的栗子是核桃的3倍,收购的枣比栗子少280千克。(后面的内容暂不出现)
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把题目读了几遍,小声在议论,(感到奇怪)这题怎么做?
生A: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这题怎样解答?
师:(惊讶狀)怎么,很难解答吗?
生A:不是,是不知道要求什么?
生B:主动地站起来,我知道,添一个问题就能解答了。
师:你们想添什么问题,谁来讲一讲?
(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
生C:收购的栗子多少千克?
生D:好象不好,还有第三个条件没用上。
师:(面带微笑)讲讲你的想法。
生D:题里还告诉我们,收购的枣比栗子少280千克。他没用到这个条件。我想这样添,收购的枣多少千克?
生E:一共收购了多少千克?
生F:收购的栗子比核桃多多少千克?
生G:还可以反过来讲,收购核桃比栗子少多少千克?
生H:收购的枣比核桃多多少千克?
生I:我也反过来讲,收购的核桃比枣少多少千克?
生J:收购的栗子比枣多多少千克?
生K:这个问题不用求了,题里已经有了,就是第三个条件。
师:(点头微笑)J你认为K说得有理吗?
生J:想了想,我同意K提出的意见,谢谢你帮我纠正。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问提,现在你们能解答了吗?
生:齐声说,可以了。
。。。。。。
反思:
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存在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与方法的现象,特别是二年级三年级,字认得不是很多,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不透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记忆,模仿,甚至猜谜的层面,我经常想怎样才能使学生认真审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试着不出示问题或提示,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条件间的关系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中的提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题目里有“问题”(只有条件,没有问题),激发其兴趣,改变学生读一遍后即动笔,只注意问题的不良习惯,使审题成为其自发行为,自觉地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想法,促进学生自觉审题,自觉地去探索数量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做题状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始信息中,多方面去思考,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教例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实际测量》的教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1
- 上一篇:《分一分》课后随想
- 下一篇:《乘除法的对比练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