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片断评议
教学片断: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第2自然段?(一个学生读)
师:听他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海很平静
师:你从哪里看出海很平静?
生:“江面很平静……”我从这句看出。
生:我从“镇海古塔、中山……”看出海很平静。
师: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人很多。
生:人们很急。
师:你从哪看出人的多和急切?
生:我从人山人海这个词看出人多。
生:“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很急切。
师:谁能给我们读好这几句。(指名3个学生个别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急切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来读读?
齐读句子
……
师:我们要学会积累一些好的词语。比如这课中的这些好词,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词语)
读一篇文章,总要像吃饭一般细嚼,这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观潮》的教学中,老师善于抓住了重点句子和词语,结合朗读训练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很快在读后找到到潮来前表现海的平静和人的急切的词句,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赛读和齐读的方式来感悟这些词句,这样指导方法很及时。
不过教学中,学生朗读的面不够广,朗读的指导似乎还可以更深入些,朗读的评价作用似乎没有好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读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记住妙词佳句,学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出示了文中出现的一些好词让学生齐读,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但只是读读就过,是否就能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呢?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读写技巧。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品读潮来之前和潮来之后的重点段后,课后去仿写某个场景的片断,积累和运用的目的可能会更好地达到。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第2自然段?(一个学生读)
师:听他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海很平静
师:你从哪里看出海很平静?
生:“江面很平静……”我从这句看出。
生:我从“镇海古塔、中山……”看出海很平静。
师: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人很多。
生:人们很急。
师:你从哪看出人的多和急切?
生:我从人山人海这个词看出人多。
生:“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很急切。
师:谁能给我们读好这几句。(指名3个学生个别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急切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来读读?
齐读句子
……
师:我们要学会积累一些好的词语。比如这课中的这些好词,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词语)
读一篇文章,总要像吃饭一般细嚼,这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观潮》的教学中,老师善于抓住了重点句子和词语,结合朗读训练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很快在读后找到到潮来前表现海的平静和人的急切的词句,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赛读和齐读的方式来感悟这些词句,这样指导方法很及时。
不过教学中,学生朗读的面不够广,朗读的指导似乎还可以更深入些,朗读的评价作用似乎没有好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读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记住妙词佳句,学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出示了文中出现的一些好词让学生齐读,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但只是读读就过,是否就能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呢?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读写技巧。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品读潮来之前和潮来之后的重点段后,课后去仿写某个场景的片断,积累和运用的目的可能会更好地达到。
《观潮》教学片断评议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观潮》教学片断评议相关的教案:
- 《观潮》教学反思2015-06-22
- 《秋姑娘的信》片断教学与反思2015-06-15
- 《古诗两首》——《村晚》教学片断及2015-06-04
- 凸现主体 自主探究--《鲸》片断赏2015-06-01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5-31
-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角——《美丽的小2015-05-31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2015-05-27
- 《鲜花和星星》教学片断2015-05-22
-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2015-05-21
- 以读为本,读中生情--《观潮》教学2014-12-09
- 《观舞记》教学反思的一个片断2014-08-28
- 老师,你也来吧!——口语交际《有趣2014-02-17
- 孩子,放飞你想像的翅膀——人教版一2014-02-17
- 《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之四2014-02-03
- 《丑小鸭》教学片断设计2013-10-15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片断赏析之一2012-11-01
-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 下一篇:《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