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下面结合这节课教学片断谈一些认识。
一、课前巧妙引导,设疑激思
在教学例①前,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做计算题时,是用计算器快,还是计算快,学生们毫不犹豫的说是用计算器快,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你们用计算器算,我不用看谁最先写出得数,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师:直接写答案1234321
生:用计算器
生按完了,还没写答案,老师已写出答案。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算这么快吗?怎样计算的吗?从而引导课题。这样导入听课既顺水推舟,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导入后,更应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寻求计算快的方法。事实证明,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这样计算题的计算规律。
生1:乘号前后因数数位相同,每位上数都是1
生2:得数特点是几位数相乘,积中间的数是几
如是三位数111×111相乘,积中间写3。
生3:积的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123……321。
生4:积位数比两个因数数位和少1位。
……
学生思路维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学在我"故弄玄虚"的导入和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验证规律,实现创新,大胆质疑
让学生用自己发现规律试做几题。
当学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学生中有同学质疑如果10个1和10个1相乘结果还是以上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间数为10即可。
生:不行中间有进位,积与前面并式规律不一样。
师:到底谁对,我们来验证一下,计算出结果看一看。
生1:计算器只能计算到9位,用计算机。
生2:可以错位相加每次乘得结果。
这样使教学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效果。在又一次故弄玄虚中,使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两次"故弄玄虚"让学生总不断碰撞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他们不但获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样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一、课前巧妙引导,设疑激思
在教学例①前,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做计算题时,是用计算器快,还是计算快,学生们毫不犹豫的说是用计算器快,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你们用计算器算,我不用看谁最先写出得数,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师:直接写答案1234321
生:用计算器
生按完了,还没写答案,老师已写出答案。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算这么快吗?怎样计算的吗?从而引导课题。这样导入听课既顺水推舟,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导入后,更应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寻求计算快的方法。事实证明,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这样计算题的计算规律。
生1:乘号前后因数数位相同,每位上数都是1
生2:得数特点是几位数相乘,积中间的数是几
如是三位数111×111相乘,积中间写3。
生3:积的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123……321。
生4:积位数比两个因数数位和少1位。
……
学生思路维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学在我"故弄玄虚"的导入和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验证规律,实现创新,大胆质疑
让学生用自己发现规律试做几题。
当学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学生中有同学质疑如果10个1和10个1相乘结果还是以上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间数为10即可。
生:不行中间有进位,积与前面并式规律不一样。
师:到底谁对,我们来验证一下,计算出结果看一看。
生1:计算器只能计算到9位,用计算机。
生2:可以错位相加每次乘得结果。
这样使教学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效果。在又一次故弄玄虚中,使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两次"故弄玄虚"让学生总不断碰撞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他们不但获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样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找规律》教学课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找规律》教学课后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2015-04-28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错误——教学的宝贵资源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面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断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上一篇:让课堂活而不乱
- 下一篇:《小统计》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