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应有创新意识”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祝福》这篇课本的教学,按照传统教学程式来授课,就是用四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等等,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较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就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契合。我自己也是用传统教学程式教学,但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祝福》教学实录的文章以及听了另外几位老师的课,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两种创新教学方式,用来督促自己在以后教学中也应重视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第一种:活动式。
这种教学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二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研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人物性格、归纳小说主旨,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课时,组织道德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由学生分角色担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审判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明晰,锻炼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教学前沿,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种:研究式。
这种教学分四课时。第一课时,老师简单介绍小说背景,然后把学生分成9个研究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课题,然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寻找资料。第二课时,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研究小组内讨论、争辩,然后形成共识,再指派一人负责整理,老师在课上充当引导者、咨询者。第三、四课时,每研究小组选派一人汇报研究成果,让其它同学分享,最后老师再布置每位同学回去完成一个研究性作文,这就可以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寻找资料、争辩、汇报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知识形成过程,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要把形成共识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成文,更是锻炼了思维、写作能力。
“穷则变,变是通”,老师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祝福》这篇课本的教学,按照传统教学程式来授课,就是用四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等等,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较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就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契合。我自己也是用传统教学程式教学,但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祝福》教学实录的文章以及听了另外几位老师的课,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两种创新教学方式,用来督促自己在以后教学中也应重视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第一种:活动式。
这种教学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二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研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人物性格、归纳小说主旨,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课时,组织道德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由学生分角色担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审判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明晰,锻炼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教学前沿,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种:研究式。
这种教学分四课时。第一课时,老师简单介绍小说背景,然后把学生分成9个研究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课题,然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寻找资料。第二课时,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研究小组内讨论、争辩,然后形成共识,再指派一人负责整理,老师在课上充当引导者、咨询者。第三、四课时,每研究小组选派一人汇报研究成果,让其它同学分享,最后老师再布置每位同学回去完成一个研究性作文,这就可以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寻找资料、争辩、汇报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知识形成过程,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要把形成共识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成文,更是锻炼了思维、写作能力。
“穷则变,变是通”,老师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对“老师应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对“老师应有创新意识”的思考相关的教案:
- 关于田老师两次执教同一内容——《四2015-05-28
- 给老师纠错2015-04-27
- 听支玉恒老师教《匆匆》有感2015-04-25
-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一2015-04-17
-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二2015-04-17
- 《爸爸的老师》案例及反思2015-04-11
-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2015-03-17
- 读黄敏老师的《高中语文活动课讲义》2015-03-13
-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比尾巴》教学2015-01-07
- 批改习作应尊重学生情感,老师指导要2014-12-15
- 听课老师也成了课堂教学资源2014-10-14
- 老师,请做我们的班长2014-09-29
- 有感于吉老师作文指导课的“一线串珠2014-07-11
- 让我们当"懒“老师2014-05-30
- 老师,你也来吧!——口语交际《有趣2014-02-17
- “老师先学”的思考2013-10-05
- 老师对学生更需要将心比心——《将心2013-10-03
- 听任老师《一夜的工作》感悟2013-07-15
- 老师,你做错了2012-11-30
- 拓展生命的自由度——听窦桂梅老师《2012-11-28
-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小组教学反思
- 下一篇:《父亲与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