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意义》的教学与反思
一、案例
1、创设情景,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首先出示一副自行车和电动门的画面,教师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生A提问:“为什么自行车车轮胎是圆形的?”生B:“为什么自行车的车梁架是三角形的?”生C:“为什么电动门能来回拉动?”……
然后通过操作,研究三角形的特性⑴提供材料(材料是7根长短不一的学具小棒),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玩一玩,看你能发现什么?⑵小组汇报发现的情况。生A:“这个四边形的框架能变形。”生B:“四边形的框架能变成不同的形状。”生C:“三角形的怎么拉都拉不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及时升华:“像三角形这种不变形、不能拉动的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⑶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动手画,探讨三角形的意义
首先找“三角形的物体”生:“房梁架”、“红领巾”、“有的橡皮也是三角形的”、“篮球架的底架”“……”
然后通过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的意义
⑴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指名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由学生找出不足。
⑵我们画了三角形,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四人一组讨论。
⑶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A:“有三个角、三条线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生B提出反对的意见:“三条曲线行吗?”生A接着:“三个角、三条直线连起来的图形是三角形。”生C又意见:“直线有端点吗?”生A:“应该是三个角、三条线段连起来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及时问:“同学们还有意见吗?”这时学生没有了意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
反问:“这是三角形吗?”这时学生非常疑惑,教师接着让他们又讨论起来,一名学生起来汇报:“由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及时升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⑷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字吗?生指图说名字,其他生补充。
教师小结:“三角形是由三个顶点、三个角和三条线段组成的。”
二、反思
这堂课基本体现了学生自主研究数学的思想。首先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对三角形的特性增加感性认识,发现特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已知,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学习新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不正是数学学习的理想境界吗?
曾几何时,学生看着黑板上教师绘制的一个三角形,口中念念有词“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是稳定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创设情景,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首先出示一副自行车和电动门的画面,教师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生A提问:“为什么自行车车轮胎是圆形的?”生B:“为什么自行车的车梁架是三角形的?”生C:“为什么电动门能来回拉动?”……
然后通过操作,研究三角形的特性⑴提供材料(材料是7根长短不一的学具小棒),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玩一玩,看你能发现什么?⑵小组汇报发现的情况。生A:“这个四边形的框架能变形。”生B:“四边形的框架能变成不同的形状。”生C:“三角形的怎么拉都拉不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及时升华:“像三角形这种不变形、不能拉动的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⑶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动手画,探讨三角形的意义
首先找“三角形的物体”生:“房梁架”、“红领巾”、“有的橡皮也是三角形的”、“篮球架的底架”“……”
然后通过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的意义
⑴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指名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由学生找出不足。
⑵我们画了三角形,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四人一组讨论。
⑶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A:“有三个角、三条线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生B提出反对的意见:“三条曲线行吗?”生A接着:“三个角、三条直线连起来的图形是三角形。”生C又意见:“直线有端点吗?”生A:“应该是三个角、三条线段连起来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师及时问:“同学们还有意见吗?”这时学生没有了意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
反问:“这是三角形吗?”这时学生非常疑惑,教师接着让他们又讨论起来,一名学生起来汇报:“由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及时升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⑷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字吗?生指图说名字,其他生补充。
教师小结:“三角形是由三个顶点、三个角和三条线段组成的。”
二、反思
这堂课基本体现了学生自主研究数学的思想。首先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对三角形的特性增加感性认识,发现特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已知,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学习新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不正是数学学习的理想境界吗?
曾几何时,学生看着黑板上教师绘制的一个三角形,口中念念有词“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是稳定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角形的意义》的教学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三角形的意义》的教学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实际测量》的教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1
- 上一篇:《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 下一篇:《数龙—百的数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