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堂不同教学效果课的反思
——浅谈教师探究性、创造性课前准备和教参的利用
——付如龙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都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毫不掩饰地说,教师在《周庄水韵》的课前准备过程中,态度是消极的,时间是匆忙的,是完成任务式的急于翻阅参考资料依赖参考书提供的信息完成备课的。课文的作者是三次去周庄,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领悟其境界的妙处。教师却不是先下水积极的主动的去研读分析、探究、消化处理教材,更谈不上去开发学习资源,设计以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讲读训练项目。结果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思路受教参极大的限制、束缚。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贩柴卖”式的教学,几乎成了“人云亦云”的教参翻版,教学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在《走进纽约》的课前准备中,教师则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先以读者的身份去读懂材料,再以教师的身份去分析处理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要点,能力培养作细致的分析,然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度出发,整体设计安排重点、难点,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在实施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学科素质得到提高。
对比之下,由此反思。在新教材新课标试用的新形式下,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怎样看待和利用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对教师能否上高质量的课显得十分重要。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课前如果不能以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从“三维”的角度,通过研究、分析处理教材,探究性、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不能融会贯通,目的就不明确,思路就不开阔,手段就不出新,方法就不灵活,就决不能为学生的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课堂效果也必然低下。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能做到积极的独立的探究性、创新性完成备课,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从新知识、新视角、新形式的出发点出发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作者在材料中渗透的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师的脑海中将得到延伸、深化、提高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就既能极大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取到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有能在研究探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效果当然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该端正态度,好好把握,应把它当成教师的“助手”,而不是依赖,把它看作、创新的借鉴和桥梁,而不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绳索和桎梏。
——付如龙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都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毫不掩饰地说,教师在《周庄水韵》的课前准备过程中,态度是消极的,时间是匆忙的,是完成任务式的急于翻阅参考资料依赖参考书提供的信息完成备课的。课文的作者是三次去周庄,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领悟其境界的妙处。教师却不是先下水积极的主动的去研读分析、探究、消化处理教材,更谈不上去开发学习资源,设计以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讲读训练项目。结果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思路受教参极大的限制、束缚。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贩柴卖”式的教学,几乎成了“人云亦云”的教参翻版,教学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在《走进纽约》的课前准备中,教师则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先以读者的身份去读懂材料,再以教师的身份去分析处理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要点,能力培养作细致的分析,然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度出发,整体设计安排重点、难点,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在实施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学科素质得到提高。
对比之下,由此反思。在新教材新课标试用的新形式下,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怎样看待和利用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对教师能否上高质量的课显得十分重要。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课前如果不能以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从“三维”的角度,通过研究、分析处理教材,探究性、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不能融会贯通,目的就不明确,思路就不开阔,手段就不出新,方法就不灵活,就决不能为学生的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课堂效果也必然低下。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能做到积极的独立的探究性、创新性完成备课,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从新知识、新视角、新形式的出发点出发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作者在材料中渗透的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师的脑海中将得到延伸、深化、提高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就既能极大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取到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有能在研究探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效果当然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该端正态度,好好把握,应把它当成教师的“助手”,而不是依赖,把它看作、创新的借鉴和桥梁,而不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绳索和桎梏。
两堂不同教学效果课的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两堂不同教学效果课的反思相关的教案:
- 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2015-07-14
-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015-07-14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015-07-14
- 《野兔》教学反思2015-07-14
- 《盐的世界》教学反思2015-07-14
- 《天窗》教学反思2015-07-14
- 《菊》教学反思2015-07-14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2015-07-14
- 《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2015-07-14
- 《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2015-06-24
-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4
- 《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015-06-24
- 《小海星快回家》课后反思2015-06-24
-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2015-06-24
- 《旅行家树》教学反思2015-06-24
- 《梅兰芳练功》教学反思2015-06-24
- 《我爱三峡》教学反思2015-06-24
- 《茉莉花》教学反思2015-06-24
-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015-06-22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015-06-22
- 《春雨》教学反思2015-06-22
- 《观潮》教学反思2015-06-22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2
-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2015-06-22
- 上一篇:肯定评价与学生成长休戚相关
- 下一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