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当之处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哪些方面的内容应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提问的对象是否有针对之处;提问次数是否越多课堂气氛就越好呢?在这些方面,从自身的教学来看,有很多地方是疏忽或者说是了,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没有真正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正是这些不当之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功效。以下我总
结一下我的失误之处,以勉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改进,多在教学中思考。
一、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由于课堂提问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也就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我却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认为没有提问或者提问较少就是在灌,就是注入式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以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实际在课堂的教学中,有时提了一些问题,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仍是鸦雀无声,失去了提问的真正功效和作用。
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堂提问数量过多。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映上。而提问数量过多,反而使课堂教学造成我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使得学生对我产生一种依赖,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第二,问题层次偏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但我在提出这些问题时,其自身并没有思考提出的问题能否真的激发学生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就导致了课堂中的有时出现死寂的现象和我的一言谈。并没有达到预先 “启情诱思”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的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课堂生活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我比较倾向于让成绩好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复杂问题,而让差的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的简单问题。在答问反馈上,对于好的学生采用的正反馈要高于成绩差者,而对差生采用的无反馈方式则高于好生。在语言风格上,对好生采取的民主型的言语风格非常显著的高于差生,而对于差生所采取的专制型的言语风格要高于好者。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因材施教,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反馈方式的言语风格上,这种行为由于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对于好生是一种鼓励,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生活,但却没有认识到这种方式对于差生却是一种打击和排斥,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了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提问的功效和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结一下我的失误之处,以勉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改进,多在教学中思考。
一、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由于课堂提问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也就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我却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认为没有提问或者提问较少就是在灌,就是注入式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以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实际在课堂的教学中,有时提了一些问题,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仍是鸦雀无声,失去了提问的真正功效和作用。
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堂提问数量过多。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映上。而提问数量过多,反而使课堂教学造成我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使得学生对我产生一种依赖,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第二,问题层次偏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但我在提出这些问题时,其自身并没有思考提出的问题能否真的激发学生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就导致了课堂中的有时出现死寂的现象和我的一言谈。并没有达到预先 “启情诱思”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的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课堂生活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我比较倾向于让成绩好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复杂问题,而让差的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的简单问题。在答问反馈上,对于好的学生采用的正反馈要高于成绩差者,而对差生采用的无反馈方式则高于好生。在语言风格上,对好生采取的民主型的言语风格非常显著的高于差生,而对于差生所采取的专制型的言语风格要高于好者。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因材施教,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反馈方式的言语风格上,这种行为由于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对于好生是一种鼓励,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生活,但却没有认识到这种方式对于差生却是一种打击和排斥,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了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提问的功效和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反思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当之处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反思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当之处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实际测量》的教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1
- 上一篇:教学方法反思
- 下一篇:数学作业的减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