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通过情感分析进行语文情感教学

时间:2014-12-19 09:33来源:网络收集点击:字体:[ ]

                                      郭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是有所侧重的。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说明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其实情感因素在优化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极为有利。

从语文审美学的角度看,通过情感分析对学生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感分析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情感方面的领悟、感受、分析和评价。因为语文教育是感性与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与灵魂,是文学的节奏与精华,因此对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语文情感教学的很重要的加热器和推动力,也是感染学生,与学生发生共鸣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分析作者对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及创作作品时的情绪状态。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现,而且这些情感,总是受到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境况的影响,我们有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情感倾向的一个再现。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优秀的典范作品,其内容、意义、思想等各不相同,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则更是时代、个性都不一样。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情而造文”,对自己的作品都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正是作家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据。曹禺在《曹禺剧作选〈雷雨〉序言》中说,他写《雷雨》时,“并没有明显的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什么,”只是“隐隐仿佛有一种感情的汹涌的流动来推动我,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正是因为对中国大众的麻木、愚昧而痛心,鲁迅先生才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而先生流露在作品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更是唤醒了千千万万如阿Q般被麻醉的劳苦大众的反抗意识。因此,情感分析的第一步,我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对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这首先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深刻分析教材中作者对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或喜爱,或悲怜,或同情,或憎恶,或讽刺挖苦,或尊敬赞扬等等,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努力体验这种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而正确的引导、传递给学生相同的体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老师对教材理解的越透彻,感受越深,给学生的讲解也就越透彻,对学生的感染也越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行的。

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在对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之后而发疯的一系列疯狂举动的分析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启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吴敬梓先生在作品中对范进丑态的刻画——跌倒之后不省人事,醒来后又一脚踩到烂泥坑中,披头散发,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在集市上满脸污泥,跑掉了一只鞋,还拍着手大叫:“中了!中了!到后来安排凶神恶煞,两手油腻的粗俗的胡屠户狠狠的打他一个嘴巴------这些生动、辛辣的描写包含了先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讽刺、嘲笑甚至是极度厌恶的情感。更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先生

厌恶和讽刺的,不仅是范进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畸形儿,其批判的矛头,更是尖锐的指向了孕育这畸形儿的温床——科举制度。

又如《一面》,作者在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时,反反复复的强调先生的“瘦”——“瘦瘦的”、“瘦的叫人担心”、“他的手多瘦啊”,我问学生对于什么样的人我们在见面之后不在意别的而会为他的消瘦而难过、悲伤,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结论——是自己最挚爱的人。在这个基础上看作者阿累的反应——“我的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的鞠了一躬”,这些描写都充满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的热爱和尊敬。那么,在文章的最后阿累说“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鲁迅先生何以成为作者精神上的支柱和动力就不难理解了。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就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跨越时空,与作者沟通,这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最大的尊重,也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2.分析情感的维度:情感是有强度、广度和深度的。

 a. 情感的强度指情感的感染力、冲击力的大小。越是强烈的情感,就越会以节奏性和对抗矛盾性呈现出来。这点在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体现的尤为明显。通过对戏剧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分析理解,了解作品的人物在作品中强烈的情感表现,有助于学生深刻的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掌握人物的灵魂世界,进而掌握整个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教《白毛女》选段的时候,杨白劳在黄世仁的家中被黄世仁和穆仁智逼卖亲女,在穆仁智写喜儿的卖身文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描写的杨白劳的动作:“疯狂地拦住、疯狂似的、大惊、昏迷的、战抖着、倒地”,这些激烈的动作,无不深刻的体现着杨白劳心中的满腔怨愤和悲痛欲绝。在杨白劳签下了女儿的卖身契后,他又满怀自责的痛骂自己:“杨白劳,糊涂的杨白劳啊,”同时悲愤的呼喊:“老天啊!杀人的老天啊!”这些含着血泪的控诉,是揪心的悔恨,也是绝望的抗争。对如此强烈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感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得学生对杨白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对地主恶霸的狡诈、凶残而深恶痛绝,对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非常有益的。

 b. 情感的广度指情感所涉及到的范围的大小。人类的情绪经验丰富多样,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会传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以及普遍的人性。对此类文章情感的真确理解和分析,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业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的感染和熏陶。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贴近中学生实际的好文章,如反映天真的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两代人之间代沟的《挖荠菜》、《羚羊木雕》;直面人生思考的《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等等。学习这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依不舍;张洁儿时逃避地主管家追赶时的极度恐惧和害怕,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挖荠菜时的坦然和愉悦;宗璞失去弟弟时的焦虑、、伤心以及她领悟人生时的宁静和喜悦----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情绪经验越丰富,越宽广,他对作品的理解就越到位,越深刻,而且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帮助越大。如果我们的学生懂得爱、同情、人道意识、人文精神,懂得颂扬、关怀和珍惜;感受过孤独、忧伤,敢于和勇于表达不满、愤怒和批判,那么,谁还会说他们不是优秀的孩子呢?

c. 情感的深度指意义的向度,它是蕴涵在情感深处的最精华的部分,是表层情感的无限的延伸。应该说,它是情感分析中最有难度的一步。它首先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蕴藏,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并且尽量用浅显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限,教师还需要用创设情境、启发、诱导等教学手段尽量缩短学生和作品深层情感之间的距离。

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教学阶段:一是感知——创设某种情境,形成表象;二是理解——深入情境,讨论分析,理解含义,领会感情;三是深化——再现情境,深化理解,真正领悟。比如《白蝴蝶之恋》这篇文章,其主旨在于宣扬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无论这生命是卑贱或是崇高,是伟大或是渺小。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一场灾难使得一所房屋倒塌,一位英雄被压在瓦砾之下,救不救?学生回答:“救!因为他伟大!”我接着问:“如果压在瓦砾下的是一个穷人,一家人都靠他的收入而活,救不救?”学生说:“救!因为他很可怜!”我再次发问:“如果埋在下面的是一个无赖,小偷甚至是杀人犯,救不救?”这下学生中间产生了分歧,代表不同意见的两方开始激烈的辩论------最终我们统一了看法:救!因为怜悯、敬仰等不是对待生命最正确的态度,尊重生命才是人类最应坚定的选择,即使法律可以因为一个人的罪恶剥夺他的生命,我们也应该捍卫他生命的尊严。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很好的掌握了作品的真谛。

3分析情感的结构性层面,也是情感分析的一个可行之路

情感是有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感性的抒发与感受,它一般是即兴的、情绪化的;第二个层面是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一般与个体的生活经验有关。第三个层面是情感的社会内涵,它也是情感的最高层面。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看到一篇文章,学生首先会有一个第一印象,这印象的好坏,会带给学生对作品的第一个情感体验。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情绪体验相结合,从而对作品会有更加理性的认定。在对情感的长期的分析、感悟和体会之后,学生对情感的社会内涵就会自然而然的融汇、贯通了。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很容易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立起来,认为鲁迅对百草园是深深的喜爱,而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则充满了厌恶,这样的认识符合情感结构的第一、二个层面,也符合儿童的天性——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这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几个鲁迅如何回忆自己幼老师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即使是顽固不化的老学究,鲁迅都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尊敬。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看看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是否毫无快乐可言,是否对三味书屋里的老师毫无情感可言。学生再次仔细的研读课文,发现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同样有快乐的童年回忆,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也同样给予了宽容,这样学生们终于明白: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鲁迅而言,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有着快乐的童年记忆,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情感分析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作品的深层内涵,而且也唤醒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青春年华。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变成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的诗意和灵性,就会由此生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情感分析进行语文情感教学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